近日,南京财经大学“文耘乡野”实践团前往江苏省兴化市,实地调研了兴化千垛镇旅游胜地——“万亩荷塘”景区,旨在探索生态赋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调研中,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景区特色风光与农产模式。
“春赏菜花,夏赏荷花,秋赏菊花,冬赏芦花”是泰州兴化的四季旅行攻略,实践团调研的万亩荷塘景区正当季。万亩荷塘景区位于兴化市千垛镇境内,核心景区面积达1200亩,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兴化市修缮了相关基础设施,同时增设以“一鹭莲升”为主题的两处网红打卡点,使景区的旅游体验全面升级。
欣入藕花深处
上午9时,实践团在讲解员的引领介绍下步入了这场穿越“莲花坞”的梦境。“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描绘的画卷在清脆的风铃声与队员止不住的惊呼声中缓缓展开。
“幸好你们是早上来的,可以看到睡莲盛开的样子。再晚一点的话它就要‘下班’了。”在景区讲解员的调侃下,实践团成员在欢声笑语中穿过长廊,坐上乌篷船,在“几”字型河道上与莲花进行了更为亲密的接触,不仅亲自体验了莲蓬的采摘,还品味到了新鲜莲子的清甜。
据统计,万亩荷塘为兴化提供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其所在的刘沟村每年从景区获得的土地流转金达到120万元,平均每亩1000元。更重要的是,万亩荷塘景区与水上森林景区共同为兴化旅游赋能,在促进周边民宿、农家乐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农产品销售带来更多渠道。
“藕”遇小龙虾
游戏于荷花间的小龙虾“跳”出了兴化市的一大特色——“虾藕共生”生态复合型种养模式。
为提高万亩荷塘经济效益,当地推出了藕田套养龙虾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小龙虾以腐烂的藕、茎为饵料,既净化水质,又可防止烂藕带来黑斑病,小龙虾排泄物能为莲藕提供底肥,莲藕和水草也能为小龙虾净化水质、提供天然饵料。并且在荷藕套养小龙虾的天然养殖中,在夏季荷叶可以遮阴,在冬季则像棉被一样,让龙虾钻进去过冬。如此,龙虾一年四季都可以捕捞,亩产成倍增长,而且品质非常好。
在景区中,“虾藕共生”模式提供了有趣钓龙虾体验,而在整个兴化市,其更带来了巨大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荷藕套养小龙虾模式的成功推行,使“中国荷藕套养小龙虾第一村”官河村有了支柱型产业,村里从事藕虾种养和鱼品养殖的共120户,最少的养殖40亩,多的养殖100亩,年亩均纯收入4000元左右,村集体每年也从中收获700多万元租金收入。
通过积极摸索研究,官河村总结出更为完善的“虾藕共生、田沟共作”复合型种养模式,如今,每亩鱼塘可产出荷藕3000斤左右,捕捞小龙虾150-200斤,亩产纯收入可达6500元。村里还充分发挥水面经济效益,规范村级水面资源发包,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随着产业发展越来越好,还吸引了不少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
话谈孔书记
在与孔兴新书记的交流中,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兴化“藕”的故事。同时孔书记还向成员们介绍了万亩荷塘与村民种植的荷花品种区别等。
在后续的谈话中,实践团成员向孔书记请教了关于兴化“文”与“旅”融合发展的经验与见解,“无法依托文学那就创造特色文化”,孔书记回答道。他对实践团“以里下河文学赋能旅游发展”的项目内容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孔书记认为目前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大众知名度不高,简单依靠文学赋能带动文旅产业发展较难实现,因此,更应综合考虑当地自然、人文等多重因素,积极探索兴化市文旅产业的特色发展路径。
“感”自实践团
调研结束,实践团沿原路走出景区,回望着大片的荷花,心中满是感慨。小小的一方土地,却满含兴化人民的智慧——从美丽的荷塘景区到“虾藕共生、田沟共作”复合型种养模式……兴化万亩荷塘景区揭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密码。它所传递出的不仅是一片风光,更是兴化人民农旅融合、生态经济共发展的智慧与经验,实为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典范。
未来,实践团成员也将持续为推动兴化等里下河地区文旅产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依据调研成果与文旅产业的相关理论,提炼出里下河地区的文旅发展模式,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文旅发展提供借鉴,为乡村文旅发展寻求更多的路径与可能。大家都期待兴化能凭借其独特的人文风景与自然风光,成为省内乃至全国的文旅圣地。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不能单纯依靠文学为文旅赋能,而是应以“文学+”模式或者文化赋能模式持续探索更为多元和全面的文旅实现路径。(通讯员张雯佳俞佳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