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访万企、做研究、读中国”的实践理念,近期,江西财经大学禾穗智研团赴赣州上犹开展万企调研活动。三天时间里,团队成员带着学习的初心与探索的热情,依次走进八个调研点——从东山镇李田坑农业基地的田间地头,到清湖红色教育基地的红色课堂;从陡水镇上犹犹泉酒厂的酒香里,到梅水乡犹江绿月有限公司的生态产业中;再到寺下镇新华梨基地的果林、寺下镇笋制品厂的加工车间,以及紫阳乡为民米业的生产线、金峰油茶的种植基地,用脚步串联起乡土经济的鲜活图景。
每到一处,“对话”与“观察”都是关键词。在李田坑农业基地,村书记朱合燕指着葡萄大棚和特色的“一米土地”,细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如何让土地“生金”;在犹泉酒厂,运营负责人李建英掀开发酵罐的瞬间,酒香混着“老技艺对接新电商”的经营故事一同扑面而来;在清湖红色教育基地,一段段革命故事让大家在历史中触摸初心。除了围坐交流,同学们更走进田间、车间、仓库:看梨子如何套袋保品质,问竹笋加工如何锁鲜,课本中抽象的“供应链”、“品牌化”概念,在实地考察中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真实案例,在观察中学习,在提问中思考。

这场调研,恰似“万企调研”理念的生动实践。对禾穗智研团的同学们来说,这不是一次打卡式的简单走访,在与企业的对话中,同学们学会了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经营结合,提升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记录产业数据、梳理发展模式的过程中,科研素养在实地调研中得到锤炼;而当看到一个乡镇企业从“小作坊”成长为“特色品牌”,看到红色精神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家国情怀也在心中悄然生长。
三天的调研时间虽短,但从农业基地到加工企业,从红色教育到产业实践,禾穗智研团的同学们不仅“取到了经”,更读懂了“乡土中国”的发展密码。未来,这些调研中收集的故事与数据,将转化为实践报告里的思考,而这段“用脚步丈量,用真心感悟”的经历,也将成为同学们成长路上的珍贵养分——毕竟,读懂中国的方式有很多种,而走进田间地头、深入企业一线,正是最生动的一种。
(作者 毛睿敏 作者单位/会计学院 图/方慧轩 周昱晓 图片单位/会计学院)
一审负责人:熊世秋
二审负责人:肖安生
三审负责人:黄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