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商丘,骄阳炙烤着一望无际的田野,玉米叶在热浪中卷起了边缘,却挡不住一群年轻人忙碌的身影。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团队成员掌握了专业技能,提升了实践能力,而且为土壤调查提供了一手数据。这场为期5天的土壤采样行动,注定要在商丘的田野上留下属于青春与科学的印记。
7月13 日的清晨,在郭宇龙老师以及众多研究生学长学姐的带领下,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卫士”实践团队的7名成员,兵分两路前往本次土壤采样地点——商丘市。按照地理特征,团队分成两支队伍:东队由2名研究生带队,负责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三县的百余个点位;西队则在郭宇龙带领下,承担民权县、睢县、宁陵县的百余个点位。
采样初期,团队成员们面对采样流程手忙脚乱:GPS定位频频偏差,分层采样混淆土层,记录表格填写杂乱。在老师手把手示范、学长学姐现场纠错下,大家逐渐精准操作,流程衔接行云流水。为提高采样效率,团队成员采用分工合作,内部职责清晰,专人负责GPS定位、环境观察及样本制作以及详实记录。这种分工形式不仅减少了成员们熟悉工作的时间,而且极大地减少了错误率。在实践中,路线优化是提升效率的关键,也是实践的难题。队员们相互交流利用间隙时间探讨地图,不断优化路线力求减少往返,提升整体工作效率。晚上两队成员会沟通交流两队成果,并相互鼓励。在取样过程中,成员们还遇到了许多在田间打药,灌溉土壤的的村民。在表明来意后,村民对成员们的到来表示热切的欢迎。同时有些村民关于土地提出了相关问题,如一位叔叔询问土地被水淹后作物难以生长的问题,成员采用积极回应,也让团队成员切身感受到科技助农的服务意识,心中油然升起莫大的自豪感,体会到知识服务于人民,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浸润在田间地头的实践里。当课本里的土壤学知识变成教村民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当实验室的数据分析转化为指导轮作休耕的建议,知识便挣脱了象牙塔的束缚,化作滋养民生的甘霖。这种服务,是把复杂的专业术语译成方言土语,是让冰冷的检测数据长出温暖的民生温度,更是让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能沿着田埂小径、穿过农家院落,最终落脚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
时间在此刻似乎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五天的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五天里,团队成员累计行程2000公里,足迹遍布商丘9个县区的多个行政村,完成200余个点位采样,填写记录表格200余份,拍摄环境照片2000余张。这些数字背后,是不懈的努力,是高温下的坚持。采集的不仅仅是土壤,更是对这片土地的敬畏。
返程的路上,队员们欢声笑语,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有永城市药材里湿润土壤的样本袋,有柘城县灌溉渠边记录数据的剪影,还有与村民交流时被晒得黝黑的笑脸,以及一片片玉米地。使队员不禁感叹道:“课本上说土壤是‘地球表层的疏松层’,直到亲手触摸过不同质地的土壤,才明白它是有生命的——会呼吸,会生病,更需要被呵护。”
如今,商丘的田野上仍留有他们的足迹:被踩实的田埂,采样点的除去的杂草,乡间小道的车痕。这些痕迹或许会被风雨抹去,但“土壤卫士”们留下的,是一份详实的土壤档案,是科技助农的种子,更是新时代青年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知识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商丘的田野,那群背着采样包的年轻人早已踏上归途,但他们又留在这里正和这片土地上的庄稼一起,等待着收获的季节。而这份关于土壤的青春答卷,才刚刚写下序章。
此次商丘土壤采样工作,是“土壤卫士”团队践行守护土壤健康使命的具体行动。通过高强度的实地作业,团队成员熟练掌握了采样、观察、记录等专业技能,提升了实践能力,更切身感受到土壤保护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每一份精准采集的样本、每一张详实的记录表格,都是后续进行土壤分析、环境评估和制定科学保护措施的基石。团队获取的宝贵数据,将为深入了解商丘区域土壤现状、服务地方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未来,“土壤卫士”团队的同学们会带着这份在商丘田野上淬炼出的精神,把学校和田间连在一起。对他们来说,“土壤卫士”从来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称号,而是刻在专业追求里的坐标——课堂上认真记好每一个实验数据,是为了让建议更靠谱;和农民聊天时耐心听每一句疑问,是为了让知识更贴心。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自觉,这种“脚下沾着泥,心中才有数”的信念,会跟着他们从校园走向更远的田野,成为比任何成果都珍贵的成长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