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素、刘悦悦、杨欣月、宋悦、荣鲍、谢小颖
摄影:曹雨晴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如一条璀璨的丝带,串联起淮北的历史记忆。为了探寻运河文脉,探索传承创新路径,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淮文脉·思政燎原”实践团皖韵运河分队于2025年6月27--28日走进淮北市博物馆、濉溪县柳孜遗址、临涣古镇与宿州市博物馆,在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引下,开启了一场触摸运河文脉的实践之旅。
【溯源|“馆藏遗珍,文脉初显”】
6月27日上午,实践团队首站选择了淮北市博物馆。随着讲解员的细致介绍,团队对柳孜运河文化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并就文化宣传问题与讲解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讲解员提出,柳孜遗址急需一套“环境监测系统”——如同给文物装上“监护仪”,实时监测温湿度、土壤稳定性、地下水变化,能为千年遗产筑起抵御自然侵蚀的防线。当谈及非遗传承,他的话语里满是期待但亦有忧虑:老一辈传承人年事已高,年轻人因学艺周期长、收入不稳定不愿接手;资金多依赖政府补贴,社会参与度低;非遗与现代生活“隔了层纱”,短视频平台里难见其影,文创货架上也难寻其踪迹。虽有政策扶持,但基层落实常“接不上力”,长效保障机制尚未健全。
(图1 图为淮北市博物馆讲解员为实践团队讲解运河历史 曹雨晴 摄)
【寻踪|“遗址焕活,乡音诉情”】
为进一步了解遗址现状、与当地居民深度交流,6月27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了柳孜运河遗址博物馆。馆内,科技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舱体带人“穿越”到隋唐码头,动态水波地坪与智能触控展柜让沉睡的遗址“活”了过来。
在柳孜村落走访时,实践团队发现以下问题。居民出行方式单一,对外交流较少,不少人坦言“不清楚运河有什么故事”。这种疏离感,让文化活动失去了深厚的群众根基,就像无源之水难以为继。更让人揪心的是硬件的短板:遗址多位于偏远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公交线路稀少,外地人去一趟得辗转半天;周边产业也似“单行道”,多依赖传统观光,缺乏有创意的文化IP或周边产品,少了点让人“来了还想再来”的吸引力。
离开柳孜遗址后,实践团队紧接着来到临涣古镇。这里的饮茶习俗已延续600余年,悠悠茶香里,蕴藏着运河边百年未变的生活滋味。实践团队走进沈家大院茶馆,在与当地居民共饮“棒棒茶”的过程中,也了解了“棒棒茶”的历史以及受众群体。木质茶桌散发着古朴气息,茶汤色红艳、甘甜可口,入口满是岁月沉淀的醇厚。
(图2 图为实践团队与当地居民共饮“棒棒茶” 曹雨晴 摄)
【续探|“馆中寻策,再启新程”】
带着对运河文化的深入认知,6月28日上午,实践团队走进宿州市博物馆,继续探寻运河文化的脉络。该馆采用全景展示运河地下纵切面的方式,突破传统静态展览的局限,让原本深藏地下、鲜为人知的运河遗迹,以一种直观、立体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极大地激发了参观者对运河文化的兴趣与探索欲,为团队后续参与运河文化宣传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
(图3 图为隋唐大运河遗址剖面 曹雨晴 摄)
【致远|“知行相济,共续华章”】
考察的终点亦是传承的起点,在所见所感中凝聚的思考,终将化作推动运河文脉永续传承的力量。两日的考察落幕,运河的波光仍在心头荡漾。实践团队既看见了科技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也深知基础设施、产业创新的短板亟待弥补。或许,未来的运河传承,需要先修通“两条路”:一条是让群众走得进遗址的交通路,一条是让信息畅通无阻的数字路;更要搭起“两座桥”: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让非遗变潮、让文创出彩;一座串联政府与群众,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运河故事的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