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三下乡义务支教中的网络安全团课实践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乡村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面对网络空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长安大学赴河南宜阳“助力乡村教育·呵护留守儿童”暑期社会实践队,于河南洛阳宜阳县樊村镇进行“三下乡”义务支教主题活动。团队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战略要求,将课堂教育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为乡村学子点亮了一盏守护数字未来的明灯,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智慧。
筑牢网络安全意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
在宜阳县樊村镇樊村初级中学的录播室里,一场以“网络安全”为主题的团课正在有序开展。支教团队以“理论讲解+互动实践”为教学框架,系统构建青少年网络安全知识体系。课程伊始,志愿者通过多媒体课件,从“网络空间的双刃剑效应”“青少年网络安全现状”等维度切入,以数据图表与典型案例阐释网络安全的重要性。随后,团队设计了多个沉浸式教学模块:在“个人信息保护”环节,通过情景模拟与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掌握身份信息、隐私数据的安全防护技巧;在“网络谣言甄别”模块,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清朗网络空间建设”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真假信息辨析竞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网络社交安全”专题中,以案例分析法讲解网络欺凌的防范策略,强化法治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价值引领与思想启迪
课程始终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价值指引,将“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等国家战略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可实践的行动指南。志愿者在讲解中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既是网络空间的受益者,更是网络文明的建设者。”课堂上,师生共同研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核心条款,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少年数字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探讨如何将个人网络安全意识转化为推动家乡数字发展的积极力量。

加强课外多方合作:多维教育与安全防护
支教团队突破传统课堂局限,构建“课内教学—课外实践—家校联动”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课程结束后,团队组织学生开展“网络安全宣传进社区”实践活动,制作宣传海报、编写网络安全顺口溜,向村民普及防诈骗、防信息泄露等知识;同时建立“网络安全学习小组”,通过线上平台定期推送学习资源,形成持续性教育机制。团队还联合学校教师召开“家校网络安全座谈会”,针对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特点,制定个性化网络安全指导方案,推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格局。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乡村的今天,实践团队以网络安全团课为切入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为乡村青少年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培育数字时代的文明素养。这场青春与乡村的相遇,既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也为乡村振兴中的教育赋能提供了有益探索。(通讯员王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