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脊柱像什么吗?”“像小蛇!”“像竹子!”2025年7月5日至7月7日,钟宅社区活动中心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来自厦门医学院医学系的“脊立方-多维度护脊体系”实践队”实践队带着精心设计的科普活动走进社区,为社区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脊柱健康嘉年华”,用专业与童趣交织的方式,播撒健康成长的种子。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以“我们的脊梁朋友”为主题展开科普宣讲。他们用生动的动画短片展示脊柱的结构,将颈椎、胸椎、腰椎比作“堆叠的积木”,形象解释“为什么坐直了才舒服”。“如果长期歪着坐,脊柱就会像被掰弯的吸管,再也变不直啦!”志愿者李同学的比喻让孩子们恍然大悟,纷纷挺直小身板,现场模仿起“标准坐姿”。

科普之后,“脊柱创意绘画”环节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志愿者们分发画纸与彩笔,鼓励大家画出“自己心中的脊柱”。有的孩子画了“戴着铠甲的脊柱战士”,有的则把脊柱画成“长出翅膀的小火车”,在涂涂画画中加深对脊柱重要性的理解。

最受期待的当属“脊柱弯曲测量”与“知识小问答”环节。志愿者们携带专业测量工具,一对一为孩子们进行脊柱形态评估,耐心记录数据并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日常坐姿。“您家孩子站姿有点前倾,平时要注意少让他趴在桌上看书哦。”志愿者王同学一边测量,一边向家长传递实用建议。问答环节中,“脊柱有多少块骨头”“哪些习惯会伤害脊柱”等问题接连抛出,孩子们争相举手抢答,答对的小朋友还获得了印有脊柱保护口诀的卡通书签。


据团队负责人江俊蓉介绍,此次活动是医学系“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期是脊柱发育的关键阶段,却常被忽视。明代医家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强调"幼科之治,贵在调护",现代医学生在服务儿童健康的过程中,正延续着这份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传统,培育着难能可贵的医者仁心。”负责人表示,团队希望通过趣味化的科普,让孩子们从小建立脊柱保护意识,同时推动社区关注儿童体态健康。接下来,他们还将整理测量数据,为社区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建议,并计划把活动推广到更多社区与学校。

从创意绘画到姿势测量,从趣味问答到习惯培养,这些看似简单的儿童健康活动,实则是医学教育回归民生本位的创新探索。在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让医学生早期接触社区、服务儿童,相当于为医疗体系注入人文关怀的"基因疫苗"。当这些学生未来成为专科医生时,他们或许会忘记某些复杂的药理公式,但一定会记得孩子们描绘"健康脊柱"时的专注神情,记得测量到异常弯曲时的职业警觉——这些经历将塑造他们终身的行医理念。
脊柱是人体之栋梁,儿童是国家之未来。医学系大学生们用专业知识守护孩子们的脊柱健康,社会也用实践课堂塑造着未来医者的精神脊梁。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中,这种深入社区的医学实践犹如星星之火,终将形成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燎原之势。当医学教育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心系百姓健康,我们就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美好的健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