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西北大学“薪火相传,非遗新声”团队赴延安开展熏画非遗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7月9日,西北大学“薪火相传,非遗新声”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前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信天游民艺馆,开展以“探多元非遗魅力,悟熏画传承密码”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这里,他们与非遗传承人张宁、薛忠林两位老师深度交流,亲手体验熏画制作,在古今对话中解码非遗传承的密码。

馆藏万象,初遇非遗的鲜活模样

      进入信天游民艺馆的大门,仿佛踏入了延安文化的时光长廊。陕北剪纸里的窑洞人家、泥塑中憨态可掬的民间人物、农民画里金灿灿的糜子田……琳琅满目的非遗展品如同散落的文化拼图,共同勾勒出延安大地的烟火气与生命力。
“这些老手艺,都是咱延安人的精神家底。”民艺馆里,张宁老师指着墙上的熏画作品,向队员们讲述这门技艺的渊源。团队成员不仅了解了场馆的布局与展品背后的故事,更深刻体会到民艺馆作为文化传承“活态课堂”的重要意义。

薛忠林老师为队员们介绍场馆            苏青苗 摄
 
指尖生“画”,体验熏画的匠心传承
      熏画,作为延安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过程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民艺馆的工作室内,张宁老师为团队成员详细拆解了熏画的制作步骤。从宣纸的熏制到上色的技巧,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与耐心。团队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尝试了熏制与上色过程,尽管起初手法生涩,但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了技巧。当一幅幅带着古朴质感的熏画在手中诞生时,成员们不仅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精妙,在大家亲历了熏画从无到有的全过程,真切触摸到了非遗的肌理,更将“耐心”与“专注”深深烙印在心中。
队员们尝试熏制与上色                    左慧慧 摄
守正创新,青年与传承人的深入对话
      围绕非遗传承的坚守与创新,团队成员与张宁、薛忠林两位老师展开了深入交流。张宁老师坦言,非遗创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热爱是最好的驱动力,打心底里喜欢,才能耐住性子琢磨,在重复工序里找乐趣”。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熏画技艺的赤诚与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薛忠林老师则强调,非遗创作要“在传承中创新”,既要扎根传统,又要融入现代元素,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他举例道:在作品需融入辟邪意象时,取传统葫芦元素,保留其辟邪寓意,调整造型、搭配现代色彩,让传统符号受当代人喜爱。“传承是守住魂,创新是续上命,”道出非遗生生不息的关键。这些真挚的分享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队员们与两位老师深入交流            左慧慧 供图
      活动接近尾声,团队成员与张宁老师在民艺馆内合影留念。镜头定格的瞬间,背后是琳琅满目的非遗作品,身前是笑意盈盈的传承者与眼神明亮的学子,这既是实践之旅的记录,更是一次文化接力的见证。从对话中读懂坚守与创新,在实践中触摸非遗的温度,团队成员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思考踏上归途,而这份关于热爱和传承的故事,也将随合影里的笑容一起,成为青春与非遗碰撞出的珍贵记忆。此次延安之行,实践队以青春之力解码非遗传承的密码,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传承中华文化”的团队主题。未来,队员们将继续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成果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