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长大学子三下乡——探新老村民融合路,育乡村振兴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07-2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新老村民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感悟陕西新老村民融合发展的实际成效,7月22日,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老同舟·村兴共济”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教师吴静的带领下,深入西安栗峪口村,开展深度田野调查。

栗峪口村青年乡创客服务中心 朱诗瑜摄
近些年,栗峪口村依托近郊区位优势,积极打造“村咖”名片,发展“土锤咖啡”“山泡茶”“小众药材种植”“艺术乡建”“秦托邦数字游民社区”等新业态,实现了从落后村向振兴村的蜕变。实践队重点调研了秦托邦数字游民社区,发现其在新业态的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外来创业者、艺术家、学者、自由职业者、退休人员等多元主体入驻。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挥村集体协调作用、推动社区共建共享,栗峪口村有效促进了新老村民的共融、共建与共赢。

栗峪口村“剪鸭村”创意 周银秋摄

实践队成员在“秦托邦数字游民社区”合影 朱诗瑜摄
倾听原乡心声:融合带来实在获得感
为真实了解本地村民对外来主体的接纳程度及融合实效,实践队采取街头访谈与入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走访了20位当地村民。村民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热情回应,主动介绍起村庄变化。多位村民表示,外来创业者、艺术家、大学生为村庄注入了活力,带动了产业发展,拓宽了增收渠道,同时显著改善了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

指导老师吴静采访村民 朱诗瑜摄

街头采访 彭昊慈摄

街头采访 程萌萌摄
具体而言,实践队成员了解到,外来经营主体普遍雇佣本地村民,并提供免费岗前培训,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来源;同时,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贯通蔡家坡与栗峪口村的“8号公路”建成,垃圾处理、电网和饮水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栗峪口村道路与壁画 朱诗瑜摄

栗峪口村8号公路 钱悦摄
观念之变:从排斥到拥抱
在对“安栋早餐”、“赵姐厨房”与“豪缘馨居”等本地经营户的入户访谈中,实践队实切感知了村民观念的转变。这三户农家都经营小规模餐饮或民宿,与外来主体有着频繁接触。他们坦言,最初对外来人员进村存在着一定的疑虑与排斥。但随着生意往来和日常交流接触逐渐增多,村民切身感受到外来主体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还丰富了村里的精神文化活动,因而渐渐转变了观点和思维方式,以一种更加热情、开放、包容的态度,欢迎外来主体进村创业。

实践队成员采访赵姐厨房村民 柯晓摄

实践队成员采访安栋早餐村民 钱悦摄

实践队采访豪缘馨居村民 柯晓摄
挑战与期盼:呼唤更多活力与流量
调研也反映出当前面临的挑战。部分村民反映,因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客流量有限,农家乐与民宿发展难度较大,小规模餐饮、住房出租和本地务工带来的增收幅度并不高。多数村民热切期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进村创业,吸引稳定消费群体。实践队成员分析讨论认为,近郊区位既是当地发展的优势,但同时,西安游客多选择一日游,餐饮与住宿消费不足,栗峪口村的区位优势也制约了相关业态的深度发展。

实践队员采访游客 朱诗瑜摄
实践真知:融合之道在于多维联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此次实践调研,团队成员对农村新老村民融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前提,紧密的利益联结是核心,深入的文化交流互动是纽带。同时,进一步扩大客流、促进产业多元化,是实现新老村民持续融合共赢的重要保证。
作者:周银秋,朱诗瑜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