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下午,福建农林大学蜂学与生物医药学院山苍子科技小院产学研实践队赴福建省屏南县代溪镇周厝村茗溪自然村,探访福建屏南县乙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鹰谷中蜂笼蜂基地,通过与其创始人张为露的深入学习与交流,了解基地极具特色的蜜蜂养殖模式和创新性培育出的天鹰谷花尾蜂王中蜂品系,并切实体会到在推动实现乡村振兴之路上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路上,实践队伍穿梭于陡峭岩壁间的曲折山路,粗粝的石子路似丝带串起深山里的甜蜜事业。实践队员们难掩兴奋和期待,既好奇天鹰谷养蜂基地的真容,又迫切地想探寻张为露二十载坚守深山背后的故事。当穿过云雾笼罩的深山峡谷,经过九曲十八弯的路途,答案浮现——那是质朴初心、炽热热爱与无私奉献绘就的甜蜜产业画卷。

图1 实践队员们前往基地沿途陡峭的山路 钱艺雯/摄
实践队员们走进天鹰谷中蜂笼蜂基地,张为露热情相迎。他笑着,眼神满是自豪,将队员目光引向周边树木:“瞧,苦楝树和黄山栾树可是蜜蜂的‘宝藏花源’!”苦楝树花粉营养独特,酿出的蜜清香优质;黄山栾树花期长、花粉量大,为蜜蜂提供稳定食物。这是张为露精心挑选的蜜源地,也是他坚守做良心蜂蜜的承诺;从选蜜源到控加工都严格把关,不添加有害物,每滴蜂蜜都凝聚心血,赢得消费者信赖。

图2 张为露向实践队员们介绍蜜蜂蜜源之一的黄山栾树 洪显强/摄
张为露是养蜂界的创新先锋,他坚持创新发展,既尊重传统养蜂技艺,又开发蜂蜡等衍生品。他紧接着向众人展示了蜂箱中正处自给自足的蜜蜂,又介绍着一旁铺满架台的白色块状物——蜂蜡。看似平平无奇蜂蜡,却需要蜜蜂吃掉3、4公斤蜂蜜才能够产出1公斤,很显然张为露看到其中的珍贵,创新性地提出将压榨凝结后得到的蜂蜡用于唇膏、面膜等护肤产品的制备过程中,并需要相关制备工艺中进一步地投入推动,使其的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图3 张为露向实践队员们展示蜂蜡 李欣瑜/摄
张为露带领实践队员们进入生产车间,一打开门浓郁的蜂蜜甜香便扑面而来。他详细讲解了蜂蜜从采集到加工的全流程,并介绍了蜂台、熊蜂、王台等专业名词。参观间隙,他亲自为实践队员们冲泡蜂蜜水,金黄的蜜汁在热水中缓缓化开,轻抿一口,清甜的滋味在舌尖绽放,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馈赠和养蜂人的匠心。

图4 实践队员们参观生产车间 廖嘉雯/摄
在随后的采访中,张为露分享了他的创业故事。作为土生土长的屏南人,他选择在家乡发展养蜂事业,正是看中了当地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蜜源条件。他自豪地介绍道:“我们是国内最早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蜂产品的,现在又开发了智能蜂箱管理系统,让传统养蜂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二十年来,他始终坚持自然成熟的酿蜜工艺,绝不添加任何人工成分。作为福建省劳动模范和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他每月都会组织养蜂技术培训,已带动周边几十余多户蜂农实现增收。同时,他在坚守传统工艺基础上不断创新,培育的“天鹰谷花尾蜂王”产蜜量比普通蜂种高30%,更适应当地的气候。他坦言创业之路充满艰辛,但只要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就一定能成功。面对当前蜂蜜市场存在的掺假问题,他表达了对行业健康发展的担忧:“真正的养蜂人生存空间被挤压,这需要行业规范和消费者认知的双重提升。”

图5 实践队员们与张为露交流 李欣瑜/摄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实践队员们既学到了蜜蜂的养殖知识,更被张为露二十年匠心坚守、“一人富不算富”的情怀和传统与创新并重的发展理念所打动。大家决心将所见化为行动,以知识热情助力乡村振兴。正如漫山蜜蜂虽小却酿甜蜜,新时代青年也应在乡村书写精彩篇章。(通讯员 钱艺雯 练曼欣 黄欣/文)

图6 实践队员们与张为露合照 李欣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