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宣纸文脉—实践团探访革命旧址与宣纸文化园的双重感悟

发布时间:2025-07-24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7月11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云岭星火,纸韵千年”文化宣传实践团成员走进王稼祥故居纪念馆与新四军军部旧址,追寻革命先辈足迹,感悟崇高精神。
  王稼祥故居纪念馆的序厅内,王稼祥青年雕像目光如炬,身旁鲜红党旗与铮铮誓词肃立一侧,初心使命在此回响。主展厅《永远的稼祥》以六大篇章再现光辉历程,其中泛黄旧照铭记“风华年代”的报国志向;“忠诚战士”展区,长征文物无声诉说着他重伤未愈仍坚定支持正确路线的铁骨;“三大贡献”展区,珍贵手稿见证其遵义会议关键时刻的担当与提出“毛泽东思想”的卓识;“杰出外交”篇章则定格他作为首任驻苏大使的风采。纪念馆出口处,领袖题词汇成深沉的“永远的缅怀”。
  实践团移步故居,正屋“镜、钟、瓶”静陈,寓意“终生平静”的朴素祈愿,两侧厢房简朴依旧,王稼祥出生于此,其清正廉洁的家风于无声处浸润人心。
  如今,这里已成重要红色教育基地,以通过实物展陈、情景还原和数字化技术,来让红色故事更鲜活。
  在实践团成员心中,这座纪念馆是鲜活的历史丰碑与教科书,王稼祥无畏的理论探索和非凡的外交智慧,如明灯照亮前路,激励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勇毅前行。

图为王稼祥雕塑。 纪蕴凌供图   
  7月12日,实践团成员前往新四军军部旧址,踏入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土地,仿佛瞬间穿越回烽火连天的岁月。
  旧址内,泛黄的电报手稿、磨损的步枪、补丁累累的军装静默陈列,1938年至1941年,新四军军部在此驻扎,指挥华中敌后抗战,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迹和精神财富。活动中,团队成员先后参观了新四军军部司令部、政治部、大会堂等旧址,展厅生动展现了新四军将士们在艰苦卓绝环境下,为民族解放事业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英勇身姿。讲解员面对展柜中锈蚀的马灯说:“它曾照亮行军夜路,也照亮了‘铁军精神’,百折不挠、视死如归。”让成员们仿佛亲眼目睹了新四军在此运筹帷幄、指挥作战的紧张场景,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无私的奉献精神。
  临走时,实践团成员在旧址广场面对叶挺将军铜像庄严重温入团誓词,誓言铮铮,响彻云霄,这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更是新一代青年接续奋斗、勇担使命的郑重承诺。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新四军军部纪念馆。 纪蕴凌供图
  告别红色圣地,7月13日,实践团成员赴三兔宣笔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实践活动。活动聚焦非遗传承与校庆筹备,与省级非遗传承人伍森严先生对话,并与现场研学的小朋友们共同学习中国毛笔简史。
  在伍大师的带领下,实践团首先走进三兔宣笔工厂陈列馆,馆内陈列的制笔工具整齐排列,从古朴的牛角笔杆到精细的修笔小刀,每一件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角落堆积的兽毛原料散发着自然的气息,整个展馆弥漫着传统工艺特有的厚重与温润,成员们惊叹于“千万毛中拣一毫”的极致精细,更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的独特价值与传承不易。
  从选料环节中对野兔毛、黄鼠狼尾毛等原料的严格筛选,到水盆工序里工匠们以精湛手法梳理毛料、去除杂质,再到修笔、装套等工序,一支宣笔要历经128道工序才能成型,每一道工序都倾注着匠人们的心血与耐心,团队成员们不禁为这精细复杂的工艺发出阵阵惊叹。随后,伍大师带领成员们来到制笔车间,工匠们正全神贯注地进行“制笔”工序,他们将兽毛浸入温水中,指尖如灵动的梭子在水中穿梭,反复梳洗、分拣,精准剔除杂质。雪白的兔毫在水中翻滚沉浮,逐渐褪去粗糙,变得柔顺整齐,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数十年的功力。​

图为三兔宣笔厂工人讲解宣笔制作过程。 纪蕴凌供图
  活动当天恰逢小学生研学团队到访,实践团成员积极融入,与小朋友们共同聆听了精心准备的“中国毛笔简史与知识讲座”。大师坐在台前,用平实的语言为大家梳理中国毛笔的发展脉络:宣笔自秦朝萌芽,经汉魏时期逐步发展,至唐宋达到鼎盛,凭借“尖、齐、圆、健”的优良品质流传千年。讲座生动梳理了宣笔的千年历史、独特工艺以及名家典故,将深奥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的故事,言语间饱含着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台下成员们听得专注,不时点头回应,在轻松的氛围中,静静感受着毛笔走过的千年历程,这一刻,古老的技艺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文化的长河在代际交融中奔涌向前。
  活动之后,实践团怀着崇敬之情,诚邀伍森严先生为我校25周年庆典题字留念。伍先生欣然应允,铺展宣纸,饱蘸浓墨,凝神挥毫,“教书育英”四个大字跃然纸上,这份题字不仅彰显着书法艺术的独特神韵,更饱含着老匠人对院校培育人才的肯定与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许。伍大师强调传统技艺并非封存的古董,需在守正中寻求创新,期待年轻一代能用新思维、新技术为老手艺注入时代活力。这番寄语如同一盏明灯,为成员们照亮了传承与创新的前行之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伍森严大师合影。 纪蕴凌供图
  7月13日,实践团成员前往中国宣纸文化园,感受墨香与草木清香交织,古老的造纸技艺在时光长河中静静流淌。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中国宣纸文化园合影。 纪蕴凌供图
  中国宣纸文化园集展示、体验、传承于一体,是了解宣纸文化的重要窗口。步入文化园展厅,斑驳的纸样诉说着宣纸的前世今生。讲解员和实践团成员说:“早在唐代,宣纸便以‘薄如蝉翼白似雪,抖似丝绸不闻声’闻名,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纸中黄金’。而青檀树皮的坚韧与沙田稻草的柔韧,在山泉水的浸润中融合,成就了宣纸‘韧而能润,光而不滑’的独特品性。”
  在互动体验区,实践团成员观看了108道工序的宣纸制作视频后对“捞纸“的工序展现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实践团成员跟随捞纸师傅,尝试用竹帘在纸浆池中“捞纸”,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因力度不均和竹帘倾斜角度不正确让纸浆厚薄不一,经师傅的不断指导才渐入佳境。当第一张宣纸雏形揭下,细密纸纹间仿佛跃动着文化的脉搏,文化园内,晒纸墙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诉说着“纸寿千年”的传奇,成员们触摸着亲手制作的宣纸,终于懂得:这方纸上承载的,不仅是笔墨,更是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捞纸师傅和实践团成员说“一张合格的宣纸要经过108道工序,光是捞纸就需三年才能出师。而那些机器造出的纸,远没有人工造纸的纯粹,所以宣纸的魂是在匠人的手里而非机器里。”
  千年纸韵,因实践而鲜活;匠心故事,因青年而延续。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与体验宣纸技艺,更加领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内涵,当亲手触碰这门古老的技艺时,才能理解”匠心“二字的分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捞纸过程。 纪蕴凌供图
  此次“云岭星火,纸韵千年”文化宣传实践团以脚步丈量历史厚度,以匠心触摸文化脉搏。实践团成员在传统与革命的交响中,深刻体悟了文化传承的坚守与创新。这次活动提醒着每一个人:真正的传承,始于触摸,归于理解,终于践行。而当伍森严大师挥毫“教书育英”,文化的接力棒已传递到青年手中,实践团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将泾县的星火故事带回校园,以青年之声传播非遗魅力,以创新思维赋能传统技艺,让红色基因与千年纸韵在新时代的画卷中交融生辉。
供稿: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云岭星火,纸韵千年”文化宣传实践团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云岭星火,纸韵千年”文化宣传实践团 来源: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云岭星火,纸韵千年”文化宣传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非遗技艺进课堂,童心巧手传文脉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许多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层、传播渠道单一、年轻群体关
  • 2025-07-2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