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这个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开启新征程的承启之年,厦门医学院“康桥筑梦·乡愈计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青年学子们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怀揣着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热忱,踏上了前往龙岩市永定区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征程。他们以“康桥筑梦·乡愈计划”的名义,走进乡村社区、养老机构、康复医院,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到实处。
这一次,他们不仅仅要为基层群众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还要把自己的青春理想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在服务人民健康和助力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增强理想信念,根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彰显新时代医学子的责任担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一、青春赴乡野,医心暖桑榆
7月16日下午,“康桥筑梦·乡愈计划”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龙岩市永定区我家养老公寓,为当地老年群体开展了一场集健康科普、趣味运动、手工体验于一体的公益活动,用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为乡村老人送去健康关怀。
科普送清风,知识护安康。首先,针对农村地区脑卒中高发、慢病管理意识薄弱的特点,实践队成员通过图文并茂的PPT演示和通俗易懂的方言讲解,向30余位老人系统介绍了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宣讲过程中,队员穿插发放特制的"慢病防控知识扇",扇面印有中风的预防方法、发生症状及急救措施等。"这个扇子好,既能扇风又能学知识!"陈奶奶举着扇子笑道。
巧手制艾锤,养生传温情。在紧接着的"制作养生艾草锤"环节,队员将中医养生与手工实践相结合。从艾草填充、棉布包裹到麻绳捆扎,实践队成员手把手指导老人完成专属养生工具艾草锤。当散发着淡淡药香的艾草锤在肩颈处轻轻敲打时,奶奶们露出开心的笑容。活动不仅传递了传统养生智慧,更通过协作互动拉近了代际距离。
图为实践队员演示艾草锤的制作方法
报纸趣跑酷,活力焕新颜。团队运用报纸跑酷活动调动老人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两两组队进行PK。这项运动不仅锻炼了老年人的腿部肌肉、灵活性和协调性,有益心血管健康,更让他们在欢笑中减轻压力、获得成就感,并促进了彼此交流,增强了集体归属感。
夕阳西下时,养老公寓活动室仍回荡着欢声笑语。一把艾草锤、一柄知识扇、一场趣味赛,厦门医学院学子用专业与爱心为永定乡村老人架起了通往健康晚年的"康桥",在闽西红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医学生的责任担当。
二、锦韵传情,仁心映晚晴
7月17日上午, “康桥筑梦·乡愈计划”三下乡实践团队继续在我家养老公寓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教学与老年人八段锦、对老年人进行身体评估,提供个性化康复计划,运用所学的专业手法为老人们提供确实按摩推拿等健康服务。
八段锦韵动,银龄展风姿。队员们来到我家养老公寓带领养老院的老人们一同学习传统保健法“八段锦”,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大家舒展筋骨、调理气息,现场氛围温馨而活跃。队员们首先为老人们讲解了“八段锦”的养生功效,随后分解动作、逐步示范,而后队员们一对一辅助的老人,带领他们学习八段锦,老人们跟随队员们的示范,缓缓舒展筋骨、调整呼吸,现场氛围温馨而融洽。
图为实践队员教授八段锦
妙手解疲乏,仁心获赞誉。作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实践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将课堂所学的评估与治疗技术应用于实践。他们首先通过轻柔的触诊和问询,了解老人们常见的肩颈酸痛、腰背僵硬等不适的具体部位和程度。随后,队员们精准施术:针对肩颈劳损的老人,运用关节活动术缓解关节僵硬,配合肌筋膜松解术放松紧张的斜方肌、肩胛提肌;对于腰背不适者,则采用软组织松解手法和轻缓的被动牵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每一次按压、揉捏、活动都蕴含着康复治疗学的专业知识与对老人身体的深度理解。“你们这手法真专业,感觉肩膀一下子松快多了,比我平时自己揉管用多了!”一位长期被肩周炎困扰的爷爷在接受治疗后舒展着胳膊,连连称赞。队员们一边操作,一边耐心讲解日常姿势调整和简易自我牵伸的方法,将专业的康复理念融入贴心的服务中,让老人们在舒适体验中真切感受到康复治疗的价值。
图为实践队员为老人按摩
问需听心声,基层信心坚。团队同步开展《康复医疗资源与需求》问卷调研,精准捕捉基层脉搏:超60%受访老人或其亲友有明确康复需求,其中高达75%最渴望改善运动功能;近半数老人认为机构数量不能满足需求,且普遍反映康复项目“种类较少”,尤其缺乏针对老年慢痛和功能维持的特色服务;令人关切的是,超70%老人对康复医保报销政策“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约65%老人高度评价当地康复医护的专业水平(一位曾因外伤导致语言障碍的老人分享道:"多亏了康复医生的专业治疗,我现在又能正常说话了)。这些数据,清晰勾勒出基层康复服务的现状与潜力,更坚定了队员们投身基层、弥合资源鸿沟的决心。。
在养老公寓的实践活动中,厦门医学院的学子们不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更展现了当代青年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责任担当。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社区、乡村,运用所学知识为更多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健康服务,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康桥筑梦·乡愈计划”实践团队的健康服务活动不仅为老人们带去了切实的健康帮助,也进一步弘扬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三、童行护未来,青春伴成长
7月17日下午, “康桥筑梦·乡愈计划”三下乡实践队走进城郊镇,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以“关爱儿童成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健康知识宣讲、互动体验等形式,为当地儿童带来了一场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的成长关怀之旅。
运动损伤课,防护记心间。15时,活动准时开始,队员以“儿童运动损伤防护”为主题开展宣讲。结合儿童日常运动场景,志愿者用生动案例讲解了跑步、球类运动中常见的扭伤、拉伤等损伤的预防要点,以及“休息、冰敷、加压、抬高”等应急处理知识。宣讲结束后,知识竞答环节点燃现场热情,孩子们积极举手抢答,答对的小朋友收获了精心准备的小挂件,在轻松互动中巩固了防护知识,强化了自我保护意识。
图为实践队员向小朋友普及运动损伤的防护小知识
彩笔绘心树,艺术愈心灵。随后,活动转入“艺术疗愈——画一棵树”环节。实践队员为孩子们分发画材,引导他们以树为载体,通过色彩与线条描绘内心世界。有的孩子在树枝上画满笑脸,有的在树下添上奔跑的身影,有的用绚烂色彩勾勒果实……画作中蕴含的童真与情感,成为窥探儿童内心的独特窗口,也让队员更直观地了解他们的成长状态。
图为小朋友在介绍自己创作的画
脊柱筛查细,体态矫正勤。16时许,团队聚焦儿童体态健康,开展脊柱侧弯测量与指导服务。实践队员使用脊柱侧弯测量尺为孩子们逐一测量,详细询问日常坐姿、运动习惯等情况,分析可能导致脊柱侧弯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程度的问题,为孩子们制定了个性化的矫正计划,如调整坐姿、进行针对性拉伸训练等,帮助他们养成健康体态。
17日下午的活动通过分层设计的环节,既普及了运动防护知识,又借助艺术形式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更以专业服务守护他们的体态健康。团队成员表示,将持续关注乡村儿童成长需求,用实际行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走进康复院,零距悟真知
7月18日上午9时,实践队走进位于山水相绕、环境清幽之地的永定区澄铭康复医院,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专业见习之旅。院长热情接待了师生一行,并在会议室通过详实的PPT演示,系统介绍了医院的办院理念、特色科室、服务人群及发展现状,为后续参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地观摩,感触康复力量。 在院长和康复科组长的亲自带领下,队员们深入医院各功能区实地参观学习。在儿童康复区,重点了解了专为孤独症、自闭症及留守儿童开设的特色“星星班”。虽然正值假期,但这里仍能感受到医院为特殊儿童精心营造的康复与关爱环境。步入成人康复区,队员们得以零距离观察康复治疗师们的精湛技艺:一位治疗师正专注地为偏瘫患者进行关节松动术与关节活动度训练,另一区域在进行腰椎牵引治疗,还有患者在接受精准的针灸刺激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在步态训练区,治疗师耐心陪伴并指导一位脑瘫患者进行步态矫正训练,每一个动作的调整都凝聚着专业与关爱。这些鲜活的临床场景,让课本上的理论跃然眼前,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康复治疗对患者功能重建和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作用。
案例剖析,启迪专业思维。 参观结束后,团队回到会议室进行深度交流。康复科组长选取了一个典型偏瘫康复案例,详细剖析了患者从入院评估、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到实施治疗并最终取得良好效果的全过程。这个环节将零散的观察串联成完整的临床思维链条。在随后的提问环节,队员们以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走的目的,结合所见所闻,围绕康复技术应用、患者沟通技巧、基层康复挑战等踊跃提问,组长一一耐心解答,现场互动热烈,思维碰撞的火花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康复医学的理解。
此次澄铭医院之行,远非一次简单的参观。它让队员们置身于真实的康复场景,亲眼目睹了功能障碍者在专业康复帮助下重拾生活希望的感人过程,深刻理解了康复医学“以功能为导向”的核心价值和“全人”康复理念。院长及治疗师们扎根基层、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以及医院在有限空间内对环境的用心营造和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如“星星班”),都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仅强化了专业认同感,更是激发了未来投身康复事业、服务基层百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院长的目送下,队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离开了医院。
五、总结
为期数日的“康桥筑梦·乡愈计划”永定之行虽已落幕,但厦医学子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脚步永不停歇。从为银龄长者送去健康科普与温情陪伴,到为乡村儿童筑牢运动防护与身心健康的基石,再到深入康复一线零距离感悟专业价值与生命力量,这段实践经历深刻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也生动践行了“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誓言。同学们在服务中学习,在奉献中成长,将带着红土地上的收获与感动,继续在医学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图为实践队的合影
文字:邱梦婷 周开洪 江婧怡 何筱婧 江楚晗 陈泽伟
图片:陈凯 何筱婧
指导老师:杨贤德 卫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