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农科青年接力行: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实践团用传承与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24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7月22日,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薪火传耕”研究生乡村振兴服务实践团在莆田市涵江区的“三下乡”活动进入第五天。团队通过与“漏头经验”亲历者对话、开展趣味科普、分享实践成果等方式,让农科智慧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用青春力量续写农科传承新篇章。
  趣味科普进课堂:让科学与文化共芬芳
  当天上午,实践团走进梧塘镇卓悦学校,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奇妙的昆虫世界”科普活动。活动巧妙串联起农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由博士生刘志祥担任主讲。他凭借精心设计的互动PPT,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解昆虫分类、生活习性,还穿插“昆虫知识大闯关”问答游戏,答对的孩子能获得科普书籍,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图为博士生刘志祥开展昆虫科普课堂 薛煜凡 摄)
  随后的昆虫3D拼图比赛,让孩子们在动手拼接蝴蝶、甲虫、蜻蜓模型的过程中,直观了解昆虫的形态特点。而最受追捧的非遗糖画环节,更是让孩子们在品尝甜蜜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这种“科普+非遗”的创新模式,既点燃了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也让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扎根,展现了农科学子在传承与创新中的担当。
  (图为师生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非遗糖画 薛煜凡 摄)
  成果汇报献良策:文旅IP助力乡村焕新颜
  下午,实践团来到漏头村村委,向漏头村“两委”汇报了近期调研成果,详细介绍了当地荔枝、龙眼等特色果树的病虫害情况及防治办法,并重点推出为村庄量身设计的文旅IP形象“荔龙宝”。这一形象融合了荔枝、龙眼的元素,还融入了漏头村南洋风格红砖古厝的建筑特色,既保留乡土气息,又充满现代设计感。
  “‘荔龙宝’系列文创有望成为咱们乡村振兴的新名片!”村支书许建隆对团队提出的农产品包装升级、研学路线打造等建议赞不绝口,认为这些想法能为村庄发展注入新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向梧塘镇领导介绍“荔龙宝”IP形象游 桂婷 摄)
  对话前辈忆初心:农科精神在岁月中闪光
  实践团还专程在梧塘镇漏头村拜访了曾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共事的许老先生。已过八旬的许老先生精神矍铄,拿出珍藏多年的笔记本和为谢院士雕刻的姓名章,向队员们讲述60年前“半农半读”的科研往事。
  “谢院士白天在田里观察病害,晚上熬夜整理数据,那股钻研劲儿太让人佩服了。”许老先生指着泛黄笔记本上工整记录的气象数据、病害症状,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与坚守。
  (图为许老先生向实践队员展示谢联辉院士的姓名章 薛煜凡 摄)
  薪火相传向未来:让农科之光照亮振兴路
  从许老先生口中的往昔科研岁月,到如今实践团的科普与调研行动,农科精神正在代代相传。60年前,谢联辉院士带领学子扎根漏头,在田间地头孕育出“漏头经验”;如今,新一代农科学子循着前辈足迹回到这里,让这份经验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这份跨越60年的传承,正是农业文明生生不息的写照。实践团表示,将继续坚守初心,让科技兴农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持续燃烧,让农科精神的薪火永远传递。
 
作者:谢晓铃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薪火传耕”研究生乡村振兴服务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