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湘潭理工学院拾遗瑰宝队再赴隆回滩头:以青春之力激活非遗文旅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7-24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为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2025 年 6 月 21 日至 27 日,湘潭理工学院拾遗瑰宝队再次奔赴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开展为期 7 天的暑期 “三下乡” 实践活动。团队以 “非遗 +文旅” 为核心路径,围绕国家级非遗滩头年画,通过技艺研习、创意转化、文旅联动、校园普及等多元举措,为传统技艺注入青春活力,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深耕技艺:触摸非遗传承的温度 
 
       在滩头年画传习技艺馆、福美祥年画馆等实践阵地,队员们开启了深度的技艺研习之旅。在传习馆负责人伍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回溯年画从明清 “家家点染、户户丹青” 的鼎盛时期到当代保护的百年历程。从梨木版的纹理辨认到矿物颜料的精准调配,从宣纸固定的松紧度把控到拓印力道的轻重拿捏,每一个细节都考验着耐心与专注。有队员因力道不均导致图案模糊,也有人因对版偏差前功尽弃,这些 “小失误” 让大家深刻体会到 “工匠精神” 的分量 —— 那是一代代匠人在重复中对极致的坚守。队员们还与传承人深入交流,细致记录 “开脸”“套色” 等濒临失传的核心工序,为非遗技艺留存珍贵资料。
 
 
图为队员在体验年画拓印。欧阳旖 供图
 
创意转化:Z世代解锁非遗传播新范式
 
       作为本次实践的创新亮点,团队立足 Z 世代视角,将潮流文化与非遗元素深度融合。自编自演的剧本《滩头遗珠》在年画传习馆实景演绎,队员们通过考古学家、文创设计师、自媒体博主等角色设定,从不同角度探索非遗价值。演绎过程被剪辑成系列短视频,古色古香的年画馆与紧张有趣的剧情相映成趣,让滩头年画以 “潮” 味十足的方式突破地域限制,收获网友广泛关注,不少人留言 “想去滩头亲手拓一张年画”。
 
 
图为队员在沉浸式扮演剧本中自媒体博主角色。欧阳旖 供图
 
文旅联动:让非遗成为乡村振兴“金钥匙”
 
       在文旅联动方面,团队以 “非遗为核、旅游为翼”,深入挖掘滩头镇文旅融合潜力。在沐仙湖景区走访时,队员们发现当地 “独特泥料” 既是年画纸张细腻光滑的秘诀,也是连接非遗与生态旅游的天然纽带。据此策划 “泥韵年画 + 生态度假” 宣传方案,将年画拓印体验与沐仙湖房车营地、水上项目等旅游资源串联,并拍摄系列宣传片。针对景区客源单一的问题,团队建议结合年画主题打造 “非遗研学路线”,吸引亲子家庭与青年群体,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青年智慧。
 
图为队员在参观沐仙湖景区。欧阳旖 供图
 
薪火相传:让非遗种子在童心发芽
 
       “客人老师,你看我的哪吒年画!”在滩头镇中心幼儿园,孩子们举着亲手拓印的作品欢呼。团队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哪吒木版拓印”“植物拓染”“手绘心愿扇”三个环节,让传统文化以童趣方式浸润童心。孩子们用树叶摆出创意拓染图案,在扇面写下对未来的期许,在走秀中展示作品时的灿烂笑容,成为非遗传承最生动的注脚。“校园里的非遗体验馆已经让孩子们对年画不陌生,我们要做的是点燃他们主动传承的兴趣。”队员们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看到非遗传承的“未来力量”。
 
 
图为队员与老师和孩子们合影。欧阳旖 供图
 
       此次实践,湘潭理工学院拾遗瑰宝队以 “保护 — 创新 — 传播 — 赋能” 为主线,构建起非遗传承的青春路径。从技艺研习到创意转化,从文旅融合到校园启蒙,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当代青年有能力成为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让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实践成果,让滩头年画既守护历史根脉,又链接现代生活,真正成为照亮乡村振兴的文化火炬。
 
作者:曾美颖 肖媛 向萱 邹思颖 来源:湘潭理工学院拾遗瑰宝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非遗技艺进课堂,童心巧手传文脉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许多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层、传播渠道单一、年轻群体关
  • 2025-07-2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