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从“黑金腹地”到“青山富民”——云财学子解码弥渡栗子园村产业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24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7月16日,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乡约”小队赴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苴力镇栗子园村开展“乡村振兴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考察栗子园村在党建引领、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黑金褪色,青山初兴:产业振兴的前期突围
  栗子园村曾因煤炭而闻名,被誉为弥渡县的“黑金腹地”,却也因资源依赖陷入“交通闭塞、产业单一、深度贫困”的困局。作为省级重点帮扶村,在大理州机关事务管理局的结对帮扶下,在党建引领下,栗子园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党组织建设在产业链上,党员带头示范,带动群众广泛参与。2020年脱贫摘帽,是政策扶持与基层实践的初次胜利,更铺垫了“黑金”向“青山”转型的基础——这背后,是组织架构重塑对产业生态的激活,让分散的农户开始联结成发展共同体。
  7月16日上午,实践队员们到达栗子园村,苴力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李亚君为队员们系统介绍了本村强村富民发展路径,由村党组织领办的“力源产业合作联社”整合了7个合作社资源,统一技术、品牌和销售,带动群众种植万寿菊、枇杷玫瑰李、核桃等特色农业产品,增收超500万元。这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产业初成,隐忧暗伏:发展路径的现实审视
  村里依托万寿菊、核桃、土鸡等特色产业,构建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但环节间协同效率待提升。加工端,万寿菊工厂聚焦生产,却与市场需求存在信息差,产品同质化隐现;销售端,依赖传统渠道,品牌溢价能力弱——“种得好”但“卖不巧”,折射出产业链条“重生产、轻市场”的结构性问题。更关键的是,市场供需失衡风险如影随形,中药材重楼价格暴跌的案例,暴露产业对市场波动的抵御力不足,订单农业、期货合约等避险工具的缺位,让农户与集体时刻面临收益归零的威胁。
  座谈会上,栗子园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杨正斌提及“乡村振兴人才缺失”,这是产业升级的核心痛点。现有人才结构中,基层干部熟悉乡土却缺乏现代产业思维,栗子园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杨鹏华的坚守令人动容,杨队长原本只需驻村工作两年即可返回原单位但两年的驻村时间结束后杨队长向组织提出继续驻扎栗子园的申请。他说:“我不像你们一样年轻,我只希望我在这两年可以坚持下来,为栗子园发展献上自己的力量。”但“个人奉献”难替代“体系化人才支撑”;外部人才流入更难,高校学生、企业资源与乡村需求的衔接存在“专业错位”与“落地障碍”——如何让电商、营销人才真正扎根,让企业与村集体的绑定从“短期合作”走向“深度共生”,考验着人才协同的创新思路。
(图为栗子园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杨正斌在为队员们介绍栗子园的发展情况 张娜 摄)
  破局求解:云财学子的多维思考
  面对困局,“乡约”小队尝试从专业视角破题:队员们提出“品牌化+新媒体”策略,主张挖掘“黑金变青山”的转型故事。塑造“生态+奋斗”的品牌内核。通过邀请本土文化名人代言、打造短视频IP记录产业日常,将万寿菊的金黄、核桃的醇香转化为可传播的“乡土符号”。这不仅是营销创新,更是用“故事力”重构产业价值,让消费者为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买单,破解“优质不优价”的困局。
  带队老师朱彦锦建议的“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实则是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耦合方案。高校电商、营销专业学生驻村,既能为产业注入新鲜血液——用直播带货、社群运营激活销售端,又能通过“实践反哺教学”,让理论知识落地;企业与村集体绑定,需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如企业预付收购款,村集体定向种植,用市场化契约替代行政化协作,让产业协同更具有韧性。
(图为实践队带队老师朱彦锦为栗子园发展提建议 陈路同 摄)
  针对市场波动,队员们提出“订单农业+期货合约+数字监测”的复合方案。利用大数据监测市场供需,提前规划种植规模;通过期货工具锁定价格,对冲价格暴跌风险;订单农业则明确产销责任,让“种什么、种多少”不再盲目。这背后,是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产业预判力,用金融工具筑牢收益底线,让“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向“知天而作”的智慧农业进阶。
  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却因无数个“乡约”小队的探索、基层干部的坚守、村民的参与,有了破局的可能。栗子园村的蜕变让实践队队员们看到中国乡村的无限可能:这里有泥土的芬芳,也有创新的火花;有现实的困境,更有奋斗的坚韧。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队每一位成员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在广袤乡村中读懂国情、增长才干。未来,做一颗“种子”,扎根乡土,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图为栗子园的村干部与队员们的合照 董天意 摄)
作者:张娜 董天意 陈路同 燕朋泾 许鸾松 来源: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非遗技艺进课堂,童心巧手传文脉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许多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层、传播渠道单一、年轻群体关
  • 2025-07-2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