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是民生之基、发展之要,地下隧洞作为水利枢纽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地质风险防控与施工技术优化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与效益。为响应 “三下乡” 社会实践的号召,引导青年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7月10日,河海大学“数智引航”地质预警调研团前往深圳市公明水库—清林径水库连通工程项目部,围绕地下隧洞地质风险研究开展实地调研,深入工程现场交流学习,感受一线施工的严谨与挑战。
智汇隧研:地质难题的协同破解公清项目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水利基础设施,承担着补源调蓄、洪水调控与区域生态保供综合任务,其工程体量大、技术要求高、环境约束多,在地下隧洞施工中面临着多重地质风险挑战,给项目推进带来了巨大考验。
为深入理解工程难点,实践团队联合公清项目部负责人开展了一场研究探讨会。会上,团队成员围绕“地下隧洞通风”“隧洞地质预警”等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展示,结合前期调研与理论分析,提出了基于BIM+GIS的可视化管理方案,同时还针对隧洞通风效率不足、有害气体聚集等施工难题,提出“三结合”、“分期设计”等技术理念。
“你们带来的方案对我们现阶段的通风调度和风险评估思路确实有启发意义。”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罗冉在会上肯定了实践团队的调研准备,并就其中部分建议与团队进行了交流。
图为实践团队向项目部汇报课题成果。赵桐 供图
洞见匠心:施工技艺的实地体悟在项目技术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头戴安全帽、身穿反光背心,深入地下隧洞内部实地考察。沿着隧洞前行,耳边是机械轰鸣与交叉作业的井然节奏,眼前则是巨大的拱形开挖面与高效运转的智能监测设备。
技术负责人现场讲解了“钻爆法”与“TBM掘进法”的差异,介绍了初期支护、系统锚杆、钢筋网片及喷混凝土等关键施工工序,还详细展示了围岩变形监测、地质雷达预报等智能化管控手段。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施工流程、施工规范及监测数据采集点分布,对一线工人在高温、高湿、高风险的复杂环境下的坚持施工充满敬佩。
“课本知识突然有了具象化载体,施工一线的复杂性与严谨性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团队成员石帛龙在实践日志中写道。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对工程地质风险的认知从“图纸中的风险”转化为“脚下的挑战”,对“学以致用”的理解更为深刻。
图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带领实践团队了解隧洞现场。赵桐 供图
知行拓展:工程实录的认知深化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以社会实践为契机,从“安全生产”“智能监测”等角度入手,梳理了当前大型地下工程在地质风险防控方面的现实需求,并在日常交流与观察中形成初步调研记录。通过现场学习与集中访谈,同学们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也对水利工程背后的系统管理与社会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项目部合影。赵桐 供图
从秦淮河畔的书声到公清隧洞的实践,河海学子用脚步丈量知识与现实的距离,将“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精神融入每一次地质数据的观察记录。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更是河海学子“治江治河” 使命在新时代的延续。未来,实践团队成员将进一步深耕课题成果,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为工程地质风险防控贡献河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