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向党于心 实践于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近日怀揣青春热忱奔赴重庆市万州区,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调研为纽带,以缅怀革命烈士系列实践活动为精神坐标,在田野与陵园间铺展青春答卷,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近日,万州区西山公园草木葱茏,空气中弥漫着肃穆与崇敬。实践团成员身着统一队服,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园内的库里申科烈士陵园。这座陵园不仅是万州人民缅怀先烈的精神地标,更承载着一段跨越国界的英雄史诗——1939年,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库里申科率队来华支援中国抗战,在一次激烈的空战中,他驾驶的战机遭日军重创,为保护万州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毅然放弃跳伞机会,将战机迫降于长江江面,最终壮烈牺牲,年仅36岁。这位国际主义英雄用生命践行了反法西斯同盟的誓言,用热血浇灌了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花。
在库里申科烈士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整齐列队,身姿挺拔如松。随着带队老师一声“默哀开始”,全场瞬间寂静,唯有微风拂过松柏的轻响。成员们低头肃立,三分钟的默哀时长里,每个人的思绪都穿越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想象着库里申科驾驶战机与敌机周旋的英勇身姿,感受着他在生命最后一刻选择守护这片土地的决绝与担当。默哀结束后,成员们缓缓抬头,凝视着纪念碑上“库里申科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眼神中满是敬仰与坚定。
在陵园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沿着历史的足迹,深入探寻英雄背后的故事。展厅内,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载记忆的实物展品,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库里申科同志不仅是优秀的飞行员,更是无私的国际主义战士。他来华后,不仅参与战斗,还主动承担起培养中国飞行员的任务,把先进的飞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战友。”讲解员指着一幅记录库里申科教学场景的油画,声音带着深沉的敬意,“1939年10月14日的空战中,他在战机油箱起火的情况下,坚持完成战斗任务,最终用生命诠释了‘为正义而战’的信念。”
随着讲解的深入,成员们的心情愈发沉重,也愈发振奋。来自该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李同学在笔记本上写道:“英雄从不是遥远的符号,库里申科用生命告诉我们,担当可以跨越国界,热爱可以超越语言。作为外语专业学生,我更要读懂这份跨越国界的情谊,让语言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而不是隔阂的屏障。”在陵园的留言簿上,成员们纷纷写下感悟:“以英雄为镜,照见青春方向”“让国际主义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延续”……字迹虽稚嫩,却字字滚烫,承载着青年一代对英雄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离开烈士陵园时,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成员们的脚步更加坚定。大家一致认为,缅怀先烈不是终点,而是践行使命的起点。正如实践团团长所说:“库里申科烈士用生命守护的,是民族独立与人民幸福;今天我们走进乡村,正是要接过这份责任,用知识与行动守护乡村的发展与希望。”
在万州区的实践行程中,团队始终将英雄精神的传承融入具体实践。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调研中,成员们走进长滩镇、甘宁镇等乡村地区,针对当地部分老年群体方言浓重、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的语言沟通障碍等问题,开展细致的问卷调查与面对面访谈。他们发现,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语言不通已成为制约当地农特产品外销、游客体验提升的短板。为此,实践团结合专业优势,在村委会、文化广场设立“推普小课堂”,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普通话发音技巧,编印《乡村常用普通话手册》发放给村民,内容涵盖农产品介绍、旅游服务用语等实用场景,让普通话成为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金钥匙”。
正如实践团在总结会上所达成的共识:“三下乡”不是一场简单的实践之旅,而是一次精神的淬炼与成长的蜕变。库里申科烈士用生命诠释的“无畏”与“担当”,正在成员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它是走访农户时耐心倾听的细致,是推广普通话时反复示范的坚持,是面对困难时并肩作战的团结。在万州区的田野乡间,这群青年正以英雄精神为指引,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每一次调研、每一次服务、每一次付出,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让“向党于心 实践于行”的誓言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