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农品新生” 调研队探寻农产振兴多元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23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农品新生” 调研队探寻农产振兴多元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农产品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7 月以来,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农品新生” 乡村振兴调研队,先后奔赴广西百色、南宁、玉林容县及江苏无锡等地,围绕特色农产品与科技、文化的融合发展展开实地调研,解锁农产品 “新生” 的多样密码。
百色:地理标志领航,科技铺路助农拓市场
 
图1为调研队成员与工作人员在农科院大门合影。(黄诗怡 供图)
        7 月 4 日,调研队首站走进百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作为全国重要的 “南菜北运” 基地,百色 2024 年蔬菜产量达 350 万吨,依托地域优势培育出芒果、德保脐橙等五种地理标志产品,形成集群效应,为品牌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科研育苗基地,智能化温控系统、精准灌溉设备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科技对农业的变革力。工作人员介绍,科学育苗方法不仅提高了幼苗成活率,还缩短了生长周期,为后续大规模种植提供有力保障。
       调研中,团队重点关注了当地探索的 DTC 品牌模式。尽管面临农产品质量标准不一、冷链物流薄弱等挑战,但政府正通过统一标准、完善冷链、培育电商人才等举措积极破解,推动 “实验室成果” 转化为 “田间效益”,助力农民增收。
南宁:壮锦非遗赋能,农艺融合绘绿色画卷
       7 月 8 日,调研队来到南宁市工艺美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探访壮锦与农产品的共生发展。壮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依托广西占全国 60% 的蚕丝产量优势,2024 年建成全真丝壮锦生产线,以 100% 桑蚕丝替代传统棉麻经线,攻克丝线易断难题,实现本地桑蚕资源与传统工艺的深度结合。
绿色工艺让农产品价值进一步延伸。广西作为全国最大桑蚕基地,超百万亩桑园实现 “一桑两用”,桑叶除养蚕外,还是天然染料的重要来源;黄栀子、红蓝草等乡村植物,为壮锦染上丰富色彩。目前,工美院正与高校合作深化植物染技术,让 “从农田到染缸” 的绿色链条更完善。
无锡:科技引领转型,农博园搭建城乡融合桥
        7 月 9 日,调研队走进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感受现代农业的发展活力。占地一平方公里的园区内,无土栽培的生菜、智能温室的热带花卉、物联网监测的土壤数据,颠覆了队员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农博园不仅是农业科技的展示窗口,更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平台。通过农产品展销、农业科普、休闲观光等多元业态,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在农业科技研发基地,科研人员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培育优良品种,让 “实验室成果” 不断转化为产业效益。
容县:沙田柚为核,科技文化共促产业升级
图2为调研队成员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玉林分院前的合影。(陈秋丽 供图)
        7 月 13 日,调研队抵达玉林市容县,聚焦沙田柚产业发展。容县独特的红壤与沙壤土壤条件及气候环境,孕育出 “容蜜柚”“容香柚” 等核心品种,年产值超 20 亿元,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在沙田柚王园,科技与传统的融合随处可见。精准灌溉、土壤传感器等技术提升了种植效率与果实品质;而古法种植技艺、柚皮糖制作工艺等,为产业增添了文化厚度。
在产业升级方面,容县探索出多元路径。特级果采用传统釉彩陶罐包装,融入地域文化符号;电商平台与合作社统销结合,拓宽销售渠道,让小农户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形成了 “生产 - 加工 - 销售 - 文化体验” 的完整产业链。
        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为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效率支撑,文化则赋予其独特的内涵与价值。科技与文化的双轮驱动,正为农产品产业振兴插上翅膀,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
 
作者:高美琦 来源:高美琦 徐天语 韦可明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非遗技艺进课堂,童心巧手传文脉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许多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层、传播渠道单一、年轻群体关
  • 2025-07-24
  • 泸沽湖三下乡调研报告
  • 本报告基于2025年7月6日至7月8日在泸沽湖匹夫村、木垮村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党的理论知识宣讲与乡村调研为核心,深入了
  • 2025-07-2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