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由“推普兴乡·语润同心”活动团队组织的留守妇女普通话推广座谈会在陕西省镇巴县坪尚居社区顺利召开。来自社区的近十余名留守妇女齐聚一堂,共同分享普通话使用现状、学习需求及推广建议,为后续推广工作勾勒方向。
方言是根,普通话是孩子的翅膀。
李女士是三个孩子的全职妈妈。丈夫常年在外从事建筑工作,家中还有老人同住。在这个典型的留守家庭里,本地方言是情感的纽带。即使辅导孩子功课,她也习惯用方言讲解:“题目看得懂,用老家话讲,娃们更明白。”早年务工经历让她具备普通话基础,辅导作业也能切换使用,但“够用就行”是普遍心态。

家校沟通主要靠手机通知,老师也常用方言联系家长。然而,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时,语言的藩篱便显现出来。在包粽子比赛中获奖的她,被邀上台却感窘迫:“心里慌得很,不知道用普通话说点啥好。”这沉默背后,深藏着一份文化忧虑:“咱们这老话传了多少辈了,要是娃娃们都不会讲家乡话了可咋办?”她希望获得系统性、侧重孩子教育的面对面课堂,线上学习对她而言缺乏互动。
为孩子教育,愿拾起普通话。
另一位陈女士,为了照料两位学龄孩子放弃外出务工。方言同样是其家庭生活的主角,辅导功课时首选方言,但面对老师会自然切换普通话。办理日常政务时,陈女士偶遇沟通不畅,这成为她想自学普通话的现实动因。社区活动中需要即兴表达时,她也感到局促。她的诉求清晰而务实:希望系统性学习普通话,核心是为了更好辅助孩子教育。“孩子在学校学普通话,要是我也能学得更规范些,辅导起来更得心应手。”她同样偏好线下课堂,认为效果远优于线上。
在守护乡音中架起沟通桥梁
两位母亲的心声揭示了乡村语言生态:方言是情感的根脉、家庭的黏合剂;普通话则是孩子教育发展、对接外部世界的重要工具。她们学习普通话的动力,核心源于支持下一代未来的深情。

她们对方言文化传承的关切,为推普工作提出了更深思考:推广国家通用语与保护方言文化并非对立。关键在于寻找平衡——尊重方言作为文化载体和情感纽带的价值,同时让普通话成为助力乡村发展、拓宽下一代视野的沟通桥梁,而非替代者。
我们不仅要帮助家长提升普通话能力,更要在尊重方言、尊重文化的基础上,让社区的语言环境更和谐、更自信、更包容。坪尚居社区的普通话推广之路,已在这次座谈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这股“语言之风”必将吹遍千家万户,为乡村振兴增添新的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