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实力日益强大、文化传承日益浓厚的氛围中,江阴市红色旅游线路持续升温。7月2日至5日,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红色之路”小分队,实地探访了江阴的许多优秀红色教育基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鹅鼻嘴公园藏兵洞与江阴革命烈士纪念馆这两大地点。通过沉浸式体验,队员们感受了这座滨江城市的军事历史底蕴与革命精神传承。
鹅鼻嘴公园藏兵洞:长江防线的地下长城
鹅鼻嘴公园藏兵洞这条地下坑道建于1937年,是国民党军队为抵御日军溯江而上而修建的重要防御设施,内部设有弹药库、指挥室及士兵休息区,该工事位于鹅鼻嘴临江峭壁之下,与黄山炮台、肖山炮台共同构成江阴封锁线的陆上防御体系。藏兵洞遗址现经修缮并配备声光展示系统,还原了当年驻守士兵的生活与战斗场景。
队员们实地探访发现,藏兵洞主体呈“Y”字形分布,全长216米,宽1.2-1.8米,高1.8-2.2米。整个坑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洞壁厚度达50厘米,可抵御当时的中型火炮攻击。
在探访过程中,队员们注意到洞壁仍清晰可见当年驻军刻画的作战要图和俄文标语(部分国民党部队曾接受苏联军事顾问训练)。这些未经修饰的原始痕迹,成为历史最真实的注脚。

图为队员们在洞中行走。 包叶超 供图。
据公园管理处介绍,藏兵洞在抗战期间曾作为江阴要塞的重要防御设施,见证了1937年江阴海战中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在洞口处的史料展板上,记录着1937年11月江阴海战的悲壮历史。中国海军以弱抗强,在长江封锁线上击沉多艘日军舰艇,迟滞了敌人进攻步伐。一位来自南京的游客感慨:“站在这里,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用血肉筑成长城’。”
在建造藏兵洞的山上则是鹅鼻嘴炮台遗址,该炮台在1937年江阴保卫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曾配备德制克虏伯大炮3门,有效封锁长江航道。
目前,鹅鼻嘴区域已形成完整军事遗址游览线路:藏兵洞(地下防御体系)→炮台遗址(岸防火力)→江防观测所(指挥系统)。
江阴要塞在2019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军事遗址23处。鹅鼻嘴区域作为核心展示区,年接待游客已突破20万人次。
江阴革命烈士纪念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江苏省宣传部先前公布的新一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中,江阴革命烈士纪念馆成功入选。 该馆以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创新的展陈方式,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
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市区中心,庄严肃穆的广场上,28米高的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碑身"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纪念馆内,2000余件文物、400多幅历史照片系统展现了从大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江阴儿女前赴后继的革命历程。在土地革命战争展区,一组泛黄的《农民暴动宣言》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1927年11月,江阴共产党人钱振标等领导了震撼江南的农民武装暴动。展柜中陈列的土枪、大刀等武器,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场馆中陈列展示了许多内容象征革命历程——大革命洪流(1921-1927),江阴早期党组织建设、抗日烽火(1937-1945),江阴要塞保卫战、解放征程(1945-1949),渡江战役江阴段。

图为渡江第一船。包叶超 供图
红色文旅融合,激发时代共鸣 几处场馆虽风格迥异,却共同构建起江阴军事文化的立体图谱。市文旅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这条线路已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比达35%。很多家庭专程带孩子来打卡。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透露,有家长说,课本上的故事在这里变得鲜活。
江阴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几处场馆与其他场馆一起串联成一条红色教育精品线路,已成为市民及外地游客了解江阴历史的重要途径。未来,江阴将进一步优化场馆设施,加强数字化展示手段,提升游客体验,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在藏兵洞出口处的留言墙上,队员们看到这样一段话:你们的名字或许无人知晓,但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这或许正是红色教育基地的价值所在——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