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临沂大学暑期“三下乡”:科普筑梦点亮乡村学子科学之光

发布时间:2025-07-22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为助力乡村教育发展,推动科学知识普及,7月19日至20日,临沂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组建“红色支教·数润夏蔚”实践团奔赴临沂市夏蔚镇大众希望学校,开展支教活动。成员们带着精心筹备的科学课程,为乡村孩子打造奇妙的科学体验,点燃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以青春力量为乡村教育添彩。
  
  实践团围绕宇宙、物理、化学等领域,设计“童心绘星图:太阳系的奇妙之旅”“萤火流星雨”“糖水彩虹塔”“彩虹泡泡龙”四大科普活动,把深奥知识转化为趣味互动。
  
  (该图为萤火流星雨实验)
  
  “萤火流星雨”活动借奇幻现象引趣,带来维生素B2片与矿泉水,将其混合溶解后,用强光手电照射容器,在黑暗中,细碎光点如流星般缓缓流动。“哇,真的像天上的流星!”孩子们惊呼围拢,眼睛紧紧盯着这奇妙景象。实践团成员通过讲解生物荧光原理与光的散射知识,从“为什么维生素B2能让水‘发光’”到“真正的流星雨是怎么形成的”,将生物、天文知识融入趣味实验。孩子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观察、提问者,当理解“原来生活里的小药片,也能变出宇宙的浪漫”时,他们眼中闪烁的,是对科学融合之美的全新认知。
  
  (该图为糖水彩虹塔实验)
  
  “糖水彩虹塔”聚焦生活化学,实践团成员引导孩子用白糖、颜料、矿泉水瓶,通过控制糖量调配不同浓度糖水。从“1勺糖和3勺糖溶解后有什么不同”,到“为什么上层颜色浅、下层颜色深”,在搅拌、观察、对比中,孩子们弄懂溶解、密度分层原理。看着自己调出的“彩虹”,他们明白: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公式,而是藏在一勺糖、一瓶水里能亲手解锁的生活密码。
  
  (该图为彩虹泡泡龙实验)
  
  “彩虹泡泡龙”把欢乐与知识融合,用塑料瓶、湿巾、皮筋制作简易装置,沾肥皂水一吹,彩色泡泡长龙涌出。孩子们追逐泡泡时,志愿者拆解表面张力、气压作用的原理,从“为什么湿巾要缠紧瓶口”到“泡泡膜为什么会反光”,把物理知识变成趣味问答。玩耍间,科学不再晦涩,成了指尖触碰的欢乐、眼里捕捉的奇妙,让孩子自发喊出“原来玩也能学科学”。
  
  “童心绘星图:太阳系的奇妙之旅”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变身“宇宙导游”,用生动的PPT展示太阳系八大行星风貌,通过3D打印星球模型,让孩子触摸土星环、感受木星大红斑。从“太阳为什么发光”到“冥王星为什么被‘降级’”,孩子们睁大眼睛追问,在好奇与解答中,构建宇宙认知框架。随后,他们用彩笔在画纸上创作,有的给火星添上“运河”,有的让地球与比邻星“对话”,将对宇宙的憧憬化作斑斓画面,科学的浪漫在笔尖流淌。
  
  (该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学生合照)
  
  此次科普支教,是实践团扎根乡村教育、播撒科学火种的尝试。乡村孩子接触前沿科普资源少,实践团把趣味实验、互动课堂搬进教室,填补了日常教学空白。孩子们追着实践团成员问“下次还能做什么实验”,科学兴趣被有效激发——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让乡村孩子们发现:科学可触摸、有趣味,自己也能成为“小小科学家”。
  
  从乡村教育长远看,科学素养是孩子未来发展的“隐形翅膀”。此次科普活动,帮助孩子们锻炼动手能力,学会用科学思维观察世界。这种思维转变,让他们在后续学习、生活中,更主动探索、更善于思考。这颗热爱科学的种子,或许会在未来某一天,助力他们走出乡村,带着创新底气,走向广阔天地;也可能让他们回归乡土时,用科学视角建设家园,为乡村人才成长、发展注入微小却珍贵的动能。(通讯员 王俊婷 孙静)
作者:王俊婷 孙静 来源:王俊婷 孙静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探地名文化根脉 绘乡村振兴新篇——广西师大“言途索靖”团队深入靖西挖掘壮语地名文化
  • 用脚步丈量毛乌素 以青春守护塞上绿
  • 爱暖星途 童亲共沐
  • 爱暖星途 童亲共沐
  • 7月18日,福建医科大学“星语暖刺桐,医路叩心扉”实践队在泉州开展特色活动,关爱孤独症群体。上午,队员们创新运用“交通灯”概念,
  • 07-22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