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用脚步丈量毛乌素 以青春守护塞上绿

发布时间:2025-07-22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为感召伟大治沙精神,响应“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号召,2025年7月17日,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柔性电子学院)“植此青绿”社会实践团,怀着对生态治理的崇高敬意,走访榆林市靖边县治沙教育基地,用脚步丈量这片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奋斗热土,亲身感悟榆林人民书写绿色奇迹的壮丽史诗。
图一 团队成员走访靖边县治沙教育基地   张彦龙 摄
绿染黄沙:见证“生命禁区”的生态蝶变
       实践团队深入了解榆林历史上因沙漠化严重而被迫“三退”的艰辛历程。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段段沉重的讲述,将青年学子们带回那个风沙肆虐的年代。然而,困境锻造了榆林人民不屈的意志。讲解员深情讲述了以牛玉琴、张加旺夫妇为代表的治沙英雄,如何在资金、技术、劳力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凭借“一锹一坑、一株一苗”的原始方式,向16万亩荒沙发起挑战。正是这种“愚公移山”般的韧劲,让茫茫沙海萌发点点新绿,最终实现了“沙漠变绿洲”的伟大逆转,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图二 团队成员调研治沙基地纪念馆   张彦龙 摄
精神接力:感悟三代治沙人的初心传承
       在丈夫张加旺离世后,牛玉琴强忍悲痛,带领儿子张立强继续坚守治沙一线。张立强不仅继承了父母的绿色梦想,接续防沙治沙的“绿色接力棒”,更积极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大幅提升治沙效能。如今,第三代治沙人张继功、张继娜正潜心学习林业专业知识,渴望用更先进的科技力量续写绿色传奇。这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执着坚守,深深震撼了在场每一位学子。这不仅是家族的传承,更是榆林人民“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治沙精神的时代缩影。
图三 团队学习领悟伟大治沙精神  张彦龙 摄
山河披绿:触摸“美丽中国”的陕西答卷
       通过详实的资料展示和生动的现场讲解,实践团成员系统梳理了从“绿色靖边”到“绿色榆林”再到“绿色陕西”的华丽蜕变。靖边县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榆林市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改善。尤为振奋人心的是,经过几代人持续奋斗,毛乌素沙地即将从陕西版图上消失,“生命禁区”正蝶变为名副其实的“塞上绿洲”。这一系列彪炳史册的生态成就,是陕西人民坚韧与智慧的结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黄土高原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国向世界递交的一份亮丽的“美丽中国”建设答卷。
图四 邓小平同志为三北工程题词   张彦龙 摄
青春誓言:共筑守护山河的绿色长城
       团队成员还了解到杜芳秀、张应龙、女子民兵治沙连等众多治沙楷模的感人事迹。他们与牛玉琴家族一样,都是“榆林治沙精神”最鲜活的载体。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靖边人民用汗水、智慧乃至生命,谱写了感天动地的绿色史诗,为全国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五 团队指导老师李怡蕾老师与基地刘主任交流   张彦龙 摄
       防沙治沙工程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百年伟业。“植此青绿”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在毛乌素沙地边缘真切触摸到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真理力量。团队成员将自觉传承和弘扬榆林治沙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青春融入“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以科技赋能生态保护,让绿色长城的根基更加牢固,铺满祖国的每一寸需要守护的沙地,为绘就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壮美画卷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作者:陕西科技大学 “植”此青绿实践团队 来源:陕西科技大学 “植”此青绿实践团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用脚步丈量毛乌素 以青春守护塞上绿
  • 创飞科技实践团采集并汇总莘县盛屯村道路航拍数据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