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骄阳似火,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雄城・青春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的队员们,走进南昌军事主题公园与小平小道陈列馆。这场“三下乡”红色教育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在钢铁洪流中触摸国防力量,在伟人足迹中感悟思想伟力,为青春成长注入了厚重的红色养分。
钢铁阵列中筑牢国防信念 上午9时,实践队员们怀着肃穆的心情走进南昌军事主题公园。刚入园门,一列列整齐排列的退役装备便映入眼帘:坦克履带碾过岁月痕迹,锈迹斑斑的火炮炮管,墨绿色的歼击机静静停驻在草坪上,装甲车的厚重装甲上还留着训练时的擦痕。这些曾驰骋疆场的“钢铁战士”组成露天军事装备博览,在阳光下泛着沉稳的光泽。
“大家看这辆59式坦克的炮塔,上面的弹痕是1984年边境冲突中留下的,它见证了边防战士的英勇无畏。”随着讲解员的指引,队员们围拢在一辆坦克旁,指尖轻轻拂过装甲上深浅不一的凹痕。实践队员们蹲下身,仔细观察履带齿上的磨损痕迹,“这些痕迹不是冰冷的锈迹,而是军人保家卫国的勋章。”
在装备展区中央,一架退役歼-7战斗机格外引人注目。队员们仰头注视着机翼下悬挂的模拟导弹,听讲解员讲述它曾执行的巡逻任务。“原来和平年代,战机也在时刻守护领空。”实践队员们认真记录,“以前在课本上看到‘国防重要性’只是概念,今天站在这里才真正理解,每一件装备都是国家安全的屏障。”
参观途中,队员们不时驻足讨论。在高射炮展区,大家围着炮座上的瞄准镜轮流体验,当看到镜片上清晰的刻度和磨损的调节旋钮时,队员们感慨道:“这些装备背后是无数军人的坚守,我们年轻人更要增强国防意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图为英雄城・青春行实践团在南昌主题公园合照 刘燕翔 供图
伟人足迹里汲取奋斗力量 午后,实践队员们来到位于南昌市新建区的小平小道陈列馆。沿着青石板路走进园区,“小平车间”的木牌在绿树掩映中格外醒目,这里曾是邓小平同志劳动过的地方。
推开车间大门,复原的车床、铣床整齐排列,墙上挂着当年的生产流程图。队员们看到上面摆放的扳手、锉刀等工具,以及台面上泛黄的生产记录簿。在“小平车间”的车床前,讲解员指着机床导轨上的细微划痕介绍:“邓小平同志在这里劳动时,每天都要操作车床,这些痕迹是他辛勤劳动的见证。”
图为邓小平休息室 吴国鑫 供图
在“艰难岁月展厅”,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邓小平同志在江西的生活点滴。队员们在一组“车间劳动”的照片前驻足,照片里的邓小平穿着蓝色工装,正在车床前专注工作。“即使在逆境中,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思考。”队员们轻声交流着,目光停留在照片中邓小平同志握着工具的手上——那双手布满老茧,却始终握着改变中国命运的力量。
在“实事求是”主题展厅,队员们围着一组复原场景驻足:简陋的书桌前,一盏煤油灯静静摆放,旁边散落着几本翻开的书籍。“据说邓小平同志经常在这里读书到深夜。”讲解员指着书桌上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说,“即使在艰难环境中,他始终坚持学习和思考。”队员们看着书页上标注的笔记痕迹,轻声讨论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实践队员们心想道:“伟人的伟大不在于永不跌倒,而在于跌倒后依然心系人民、坚持探索。”
最后,队员们在小平铜像前驻足凝视。铜像中的邓小平同志身着中山装,面带微笑凝视远方。实践团队员们又一次理解了“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深刻含义。阳光洒在队员们年轻的脸庞上,也照亮了心中对“实事求是”精神的理解。
图为邓小平铜像 刘燕翔 供图
红色实践中厚植青春担当 “军事装备让我看到国家的力量,小平小道让我明白思想的重量。”实践队员们说道,“红色教育不是走过场,而是让历史活起来,让精神传下来。”队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实践活动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具体可感,让崇高的精神变得触手可及。
此次走进南昌红色场馆,是实践团“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实地探访,让青年学子在红色足迹中感悟初心使命,在历史传承中汲取成长力量。
“今天的所见所闻将成为我们青春奋斗的动力。”实践队员们在总结会上说,“作为外语专业学生,我们要把红色故事讲给世界听,更要把伟人精神融入学习生活,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图为英雄城・青春行实践团队员们在退役歼-7战斗机合照 李卓雯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