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雄城·青春行”暑期三下乡实践队于7月5日至11日深入南昌市,以“追寻红色印记·体察乡村新貌·贡献青春力量”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走访、调研、志愿服务等形式,在英雄城深刻体悟初心使命,在实践中提升思想觉悟,为学习生活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追寻红色足迹,汲取信仰力量
实践队满怀崇敬之情,系统地探访了南昌的红色地标,沉浸式学习革命历史与先辈精神。
感悟国防伟力 在南昌军事主题公园里,队员们得以近距离接触那些被赞誉为“国之重器”的重要装备。他们通过细致观察和深入探究,从战机、坦克等武器装备的演变历程中,感受到这些大国利器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分量与科技发展。
体察改革初心 踏上那条被称作“小平小道”的历史之路,队员们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认真聆听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讲述。随着讲解员娓娓道来,大家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条小路看似平凡,却承载着非凡的历史意义。它见证了邓同志对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深入思索,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象征。通过这次体验,队员们更深刻地领会了这条“平凡小路”在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的独特价值与深远影响。
重温革命烽火 在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珍贵的文物、照片和文献生动地再现了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奋战、无私奉献的峥嵘岁月,他们坚定的信仰与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队员。谢埠之战陈列馆内逼真的战斗场景复原,让队员们直观地领略了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战役中展现出的英勇无畏与英雄气概。
聆听专家教诲 活动中,队员们与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熊河水进行了交流。熊主任分享了自己与红色文化的不解之缘以及传播革命历史的实践经验,寄语青年主动学习革命历史、汲取精神力量、坚定信念。他还指出,乡村红色文化宣传要贴近群众、形式多样,让红色故事走进群众心里,以传承革命精神。此行让队员们对红色基因的内涵与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见证乡村蝶变,感受振兴脉动
实践队深入南昌县湖陂村,实地调研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治理创新显成效 在驻村干部的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村委会为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服务效能所采取的举措,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活力。闲置危房被改造成“福气小屋”“灵感书屋”等乡村公共空间,成为信息交流与文化滋养的窗口,提升了村庄的文化氛围。队员们看到,昔日泥泞的土路已变得平整硬化,农房规划整齐有序。新建的活动广场配备了标准的健身器材,满足了村民休闲健身的需求,增进了邻里间的交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生态经济共发展 白鹭农场作为乡村振兴的示范点,稻田长势良好,休闲设施完备,是体验田园风光的绝佳之地。农场尽头的“水杉秘境”更是一张生态名片,每年吸引近万只夏候鸟来此繁殖栖息,鹭鸟数量逐年增加。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有力地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体现了生态保护与惠民经济的和谐统一。
敬老服务暖人心 在湖陂村颐养之家,队员们主动承担起餐后清洁工作,细心地冲刷地面、清除污渍,减轻了长期在此服务的两位负责人奶奶的负担,为老人们营造了更加整洁舒适的就餐环境。这一行动不仅体现了对农村老年群体的关爱,更是对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生动践行。
名师指点破迷思 针对部分队员面对乡村复杂问题时产生的“无力感”,实践队专访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仁营教授。刘教授表示,消除贫困、振兴乡村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大学生有“无力感”是正常的。他强调,价值在于“做”,而非“做大”。大学生要精准定位,立足小事,做实做细,关键是要长期关注、深入了解农户需求并提供针对性支持。他还建议,推动红色实践与乡村振兴长效化,需要学校加强引导、学生心系乡土、地方包容支持,三方共同努力搭建坚实的桥梁。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是一次红色洗礼、国情教育与志愿服务的有机结合。队员们追寻红色足迹,筑牢了信仰之基;见证乡村新貌,增强了发展信心;践行志愿服务,体悟了人生价值;经名师解惑,深化了认知水平。英雄城的红色基因与湖陂村的振兴画卷,激励着队员们将收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自我,以坚定的信念和扎实的行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