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观豆腐百态品岁月沉香,承非遗精髓续文明薪火,6月30日至7月1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木甑流芳·淮南子豆腐古法承新研习营"团队前往寿县淮南豆腐主题文化园,开展为期两天的豆腐文化研学活动,通过历史溯源、工艺体验、美食品鉴等形式,在千年历史的长河中触摸豆腐文化的温度,用青春力量续写非遗传承新篇章,探寻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路径。
溯源千年豆腐史,对话非遗传承人
团队首站来到豆腐历史馆,通过汉代画像石、明清豆腐制作工具等珍贵展品,系统了解豆腐从西汉淮南王刘安因炼丹意外发明到成为"东方美食明珠"的2200年发展史。从最初的民间美食,到如今走向世界的中华瑰宝,每一个历史节点都让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豆腐文化背后蕴含的深厚底蕴。
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队员们化身为“豆腐匠人”,亲手操作石磨磨浆、盐卤点豆腐等传统工序,体验"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的古法技艺,感受着传统工艺的艰辛与乐趣。看着乳白色的豆浆缓缓流出,经过点卤后逐渐凝固成嫩滑的豆腐,大家纷纷感叹豆腐制作的神奇,也对传统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
匠心巧制豆腐宴,舌尖品味非遗韵
在豆腐作坊实践环节,团队系统学习了选豆、浸泡、研磨等八大传统工序。晚间品尝的豆腐宴中,鸡汤菊花蛊、脆皮炸豆浆等多种特色菜品,既展现了"一豆千面"的烹饪智慧,更让队员们体会到"寻常豆腐味,最动故乡情"的文化内涵。团队成员们品尝着这些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佳肴,在舌尖上领略到了豆腐文化的多元魅力。每一道菜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承载着一方水土的记忆。豆腐的非遗文化,是中国人对“转化”的哲学注解。从黄豆到豆腐,是自然的馈赠被巧手点化;从豆腐到百味,是匠心让平凡有了万千可能。它不似青铜礼器那样张扬,却在烟火人间里,把“守正”与“创新”揉进了日复一日的餐桌。它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标本,而是每一次翻炒中活着的传承,流动的智慧。
传统与现代对话,共谋非遗新传承
活动以非遗传承调研问卷为纽带,搭建传统与现代的交流通道。队员们聚焦“传统工艺标准化落地”“豆腐文化IP开发路径”等议题,通过问卷收集大众对非遗传承的思考。从古法技艺坚守到抖音直播、文创开发等创新尝试,调研过程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探寻传承新解的过程,让传统豆腐非遗在问卷反馈中,寻找与现代社会共振的传承方向。调研问卷的发放,让文化从“被仰望”回到“被感知”,从“孤本传承”走向“众声共建”。当数据汇聚成流,那些关于历史的传承、关于技艺的认知、关于未来的期许,终将成为滋养非遗的活水,让淮南子豆腐在时代的灶火上,既熬得住岁月的醇厚,也容得下创新的滋味。这不是对传统的惊扰,而是以谦逊的姿态,叩问文化生长的根系,确保那缕从汉代飘来的豆香,能顺着当代人的呼吸,继续绵延下去。
此次研习活动既守护了豆腐制作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根脉,通过多元形式活化非遗传承,也加深了文化认同、促进城乡交流与团队实践同时为传统美食的当代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