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桑田青春织梦行,茧光自拓天地兴

发布时间:2025-07-20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桑田兴梦”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2日至8日走进“华夏蚕桑第一村”——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特庸镇,开展为期七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以“桑田青春行,自拓天地兴”为活动主题,聚焦传统蚕桑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实地考察、交流访谈、媒体宣传、文化挖掘等方式,努力探寻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千年桑韵传文脉,一缕银丝富乡关
  经过前期周密筹备,实践团队抵达特庸镇后,首站前往蚕桑文化园。在仔细观摩馆内陈列的历史物件与文献资料后,两名队员结合专业知识,分别围绕蚕丝加工工艺、蚕桑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专题讲解,最终以视频形式发布至媒体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到蚕丝加工、桑蚕养殖这些古老技艺的当代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蚕桑文化园(徐雪儿 供图)
 
  徜徉特庸果桑园,田野绿桑绘新篇
  在了解完蚕桑理论知识后,队员们来到了特庸果桑园,在田埂间沉浸式学习桑树科学种植技术,亲身体验桑蚕技艺的魅力。从土壤改良的配比秘方到枝叶修剪的实操技巧,队员们向桑农悉心请教,深刻体会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农耕智慧,正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焕发新生,成为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桑田织梦启新程,古村焕彩谱华章
  团队来到王村村史馆,在讲解员的生动介绍中,队员们系统了解了王村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尤其对当地特色蚕桑产业留下深刻印象:全村87%的园地为桑园,90%的农户以蚕桑为业,从传统种植到精深加工,当地的蚕桑技术与产品已沿着“一带一路”远销海外,成为村民致富的“黄金产业”。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讲解员讲解(戚紫烨 供图)
  在新型农村社区,整齐的民居与完善的配套设施展现着乡村人居环境的蝶变;在农文旅融合项目“桑乐田园”,队员们看到传统桑田正变身休闲旅游“新地标”。随机走访中,村民们欣喜地介绍,从靠桑田致富到农文旅融合发展,王村正稳步迈向“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的振兴目标。
  图为团队成员在王村合照(陈佳仪 供图)
 
  科技赋能稻花香,青春见证农耕新
  科技的发展在田野间尤为突出,队员们目睹了传统耕作与现代技术的碰撞。新型农户徐师傅操作无人机进行精准施肥示范时,引来数十位桑农围观。“效率确实高,一上午能完成50亩,相当于10个人一天的工作量。”徐师傅介绍道。操作结束后,队员们与农技人员深入交流,详细探讨无人机播种施肥的效率优势及技术应用前景,直观感受现代农业的科技力量。然而,据其他农户反映,一台无人机的价格一般在2-3万,加上培训、维护,小农户负担不起。这种技术与现实的落差,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
  图为农技人员正在控制无人机施肥(周昕雨 供图)
 
  追寻红色足迹远,感悟初心使命坚
  在胡特庸红色文化公园,队员们认真研读史料,透过字里行间感受胡特庸同志的革命精神,深刻理解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的精神引领作用,从革命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烈士胡特庸当年在这片土地上开展革命工作的事迹,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是文化传承。“我们要把红色基因融入产业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队员陈佳仪在参观后感慨道。
  图为团队成员在胡特庸烈士雕像前合照(张飞翔 供图)
  此次实践中,“桑田兴梦”三下乡以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变迁,既见证了蚕桑产业从传统技艺到现代产业的升级之路,也体悟了红色精神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更在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征程中明白:青春力量正在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动能。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调研数据,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留下的不仅是发展建议,更是对这片土地的美好期许。
 
作者:刘昊宇 戚紫烨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桑田兴梦”实践团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桑田青春织梦行,茧光自拓天地兴
  • 桑田青春织梦行,茧光自拓天地兴
  •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桑田兴梦”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2日至8日走进“华夏蚕桑第一村”——江苏
  • 07-20
  • 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突击队:青春支教点亮河源留洞村非遗之光
  • 河南城建学院:法治教育进乡村 守护童心助成长
  • 薪火探源|长安大学暑期实践团的“红色IP”寻根记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