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数智银龄,代际共赴”实践团——前往红星村深度调研老年群体切实诉求
南京财经大学“数智银龄,代际共赴”实践团——前往红星村深度调研老年群体切实诉求
红星村临近昆山工业园区,村里青壮年多外出到工业园区或其他地区务工,常年在外使得家中老人“独守空巢”,这也导致村里老年人口占比相对上升,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为深入了解当地老年人的真实生活与需求,2025年7月16日至17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数智银龄,代际共赴——银发青芒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再次来到昆山市淀山湖镇红星村,走进村民家中,与他们面对面交谈。
01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老人家中进行采访。朱静雯供图
村中大部分老年人年轻时是农民,据曹大爷称,现在红星村实行土地承包制,“三年承包制,过三年以后再承包,可以包就继续包下去,不能包就不要包了。70岁以后就不能包了,因为岁数到了就不能承包土地了。”而土地可交由村委会承包给第三方进行集中种植收割,所以大部分不再需要农民亲自下田耕种。既有了补贴的收入,而少部分承包土地的农户因大规模机械化种植而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又有效减轻了劳动强度,使农业生产方式更便捷高效,给他们带来了更宽裕的时间安排,助力实现更舒适自在的“退休生活。
当然也不可避免的,由于土地被集中管理,闲暇时间较为充裕,老人们只有门前小面积的空地可以自行管理,日常仅通过参与麻将娱乐、使用移动设备等方式消遣时光,存在一定的活动单一化现象。当问到消遣娱乐的方式,曾经的工业大队长笑着说:“现在有手机的,抖音看看新闻看看,早上嘛学习强国,我十万多分了。”“眼睛都看坏了。”大爷半开玩笑补充道。这种单一的消遣方式是否真的是老人们想要的,或许只有他们才知道。
02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村内随机采访老人。朱静雯供图
在走访过程中,实践团既见证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们依托机械化种植迎来的舒心生活,也感受到了基层工作者在岗位上的坚守与奉献。而当目光投向那些生活面临困难的老年群体时,他们的故事同样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在红星村整体住房条件持续改善、多数民居已完成翻新改造的背景下,一对老夫妻的居所却是村内为数不多尚未进行翻新的房屋。由于爷爷的脑子做过切除手术,身边离不开人,奶奶只好放弃原有的工作整日整夜地照顾老伴。虽然政府对此有相应的送餐和打扫卫生补贴,但没有人帮衬,奶奶的身体状况较以往已出现明显衰退,健康状态大不如前。“希望可以拆迁。房子旧了,装修费用不够。”奶奶如是和实践团的采访人员说道。此外,他们依靠退休金及政府补贴维持生计,收入仅能勉强覆盖基本生活开支。而日常难以避免的人情往来,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压力,使得本就拮据的生活更显艰难,这也成为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一个现实因素。
由于亲人不在身边、伴侣离世,加之同龄人群体日渐减少,他们在情感上缺乏足够的陪伴与慰藉。此外,受年龄增长影响,老人听力出现衰退,进一步增加了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难度,导致其精神需求的满足面临多重阻碍。王奶奶的爱人似乎走在了他们最相爱的那年,“平时不要我干活种地的,都他自己干。本来房子刚翻修好才准备好开始享受的,结果……”女儿多次提出让妈妈返回城乡居住,但因为老年人与年轻人在生活作息上存在差异,她无法适应,所以仍旧住在村子里。老伴走后,王奶奶身体一天比一天差,脑中有血块压迫神经,右手右脚不听使唤,连穿衣服都要花很大力气。
03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稻田前合影。朱静雯供图
通过此次调研,“数智银龄,代际共赴—银发青芒暑期社会实践团”更全面地体察了不同群体的生活境遇,深刻认识到该群体在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与不便。未来,团队将依据老人们的合理诉求与现实期盼,积极向红星村提出建议,共同助力乡村养老模式日臻完善。(通讯员尚曦玟聂悦)
作者:尚曦玟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尚曦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探秘六堡茶韵,赋能乡村振兴
- 为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助力特色产业赋能乡村发展,7月15日,桂林理工大学“一叶兴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赴梧
- 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