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水中珠”芡实激活沙浦 特色产业新动能,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19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水中珠”芡实激活沙浦特色产业新动能,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本网讯(记者骆浣诗莫蕙苑骆璇/摄制黄茹灵赖冰慧骆璇)7月17日,肇庆学院“芡”途似锦——赋能沙浦镇农业振兴突击队(以下简称“芡”途似锦突击队)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号召,深入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典三村开展实地调研。此次调研行动通过走访当地芡实种植户,探寻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历程与时代变迁。
图为肇庆学院“芡”途似锦突击队队员采访当地种植户。骆璇供图
 
  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作为全国最大的芡实加工基地,有着两百多年的芡实种植历史。1979年,当地的乡亲们成功将野生芡实转变成人工种植,自此,沙浦镇成了芡实种植基地。历经深耕发展,沙浦镇典三村所在区域的芡实种植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产业体系,为农户提供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当地种植户杜镜全(以下简称杜叔)自上世纪80年代从事芡实种植,最多时承包面积达200多亩,而典三村杜村长(以下简称杜村长)则于90年代加入种植行列,最多时承包面积达60多亩。据了解,典三村芡实种植规模在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持续扩大,全村种植面积最高可达1000亩,干果收购价最高可达16元一斤。

图为肇庆学院“芡”途似锦突击队队员采访当地种植户。黄茹灵供图
 
  当地选择种植芡实的原因,与土壤、地理条件等密切相关。当地土质特殊,更适合芡实生长,其他农作物在此生长适应性较差,而芡实能较好地利用当地水土资源,与水产养殖形成互补的农业模式。相较于传统水稻种植,芡实种植利润更高,且一年中管理相对简便。同时,当地芡实因药用价值高、口感粉糯,与外地同类芡实相比,本地芡实不仅在品质上优势显著,也在市场竞争中展现出更强的韧性与潜力。
  “清明下种,立冬采收”,这是芡实种植不变的时令。但种下去的每一步,都得看天“脸色”,台风来、雨水淹,都会使得产量大打折扣;当地农户表示,风调雨顺时芡实产量相对较高。一亩地的湿果产量基本上可达900斤,可晒得干果500斤,最优年份干果亩产可达600-700斤。而产量低时,仅有300-400斤干芡实。采摘后的芡实需晾晒脱水后入库。天气晴好时约4天可完成,阴雨天则晾晒周期延长;若操作不当,还可能因天气影响导致腐烂变质。如今,科技为种植赋能。无人机施肥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节省了人力成本;农科院专家的定期指导帮助农户科学应对病虫害、优化水肥管理;种植户间的经验交流也促进了疑难问题的解决,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种植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图为肇庆学院“芡”途似锦突击队队员采访当地村长。赖冰慧供图
 
  当地芡实销售渠道呈现出相对集中且稳定的态势,主要依赖当地加工公司进行收购,外地收购商数量较少。据杜村长反馈,当地公司在收购芡实时,本地收购商相较于外地收购商,每斤价格会高出0.1元至0.2元。但是,芡实收购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最高时,每斤芡实收购价大约13元;最低时,约为6元一斤。值得一提的是,在收购过程中,本地收购方相较于普通农户会对贫困户种植的芡实在正常价格的基础上加价0.1-0.2元一斤,以此助力巩固当地脱贫成果。
  希望寄于塘间,风调雨顺带来好收成、好价格。谈及未来发展,杜叔虽笑谈农业“靠天吃饭”,却难掩期许。这份期许是芡实种植户对产业发展的朴素愿景,他们期盼着芡实市场价格与产量双双上涨,以保障生活安稳,从而实现“三稳”,即价格稳、产量稳、收入稳。
  在本次采访调研活动中,肇庆学子怀揣着青春的热忱奔赴广袤田野,以坚实脚步丈量大地,以蓬勃朝气点亮乡村发展之光。通过与当地农民的深入交流,基层产业和特色产业蕴含的无限活力更为直观呈现在突击队眼前。青年的蓬勃朝气与乡村的发展脉搏同频共振,正为乡村振兴增添青春气息。

图为肇庆学院“芡”途似锦突击队队员合照。赖冰慧供图
作者:骆浣诗 莫蕙苑 骆璇 来源:肇庆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群英璀璨耀星空,瀚海明珠映弱水”
  • 成都理工大学“籽耘边疆”团队走进新疆 科普活动点亮童心
  • “童”传红色韵,“柚”续赤子情
  • “童”传红色韵,“柚”续赤子情
  • 邵阳学院赴邵阳市洞口县黄桥镇三角村助力雪峰蜜柚产业振兴实践调研服务团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为主题的红色文化课堂
  • 07-20
  • 创新驱动·技术赋能:天翼中心开启智慧实践新纪元
  • 校团委实践调研团探秘机器人"4S"殿堂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