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沧源勐董镇永和新村,晨露未晞。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只耳朵”青年推普团的成员们,已将普通话化作知识与温暖的载体,在边疆村寨书写“推普助力振兴”的日常。7月19日,团队以课堂筑阵地、入户伸触角,让语言赋能与民生关怀交融共进。
推普课堂:知识与情怀在方言转译中生长
推普课堂打破“单一语言教学框架,将法治、安全、文化与实践拧成一股绳。普法环节里,“红色故事问答”点燃孩子们的热情——当被问及《国歌法》知识时,佤族孩子用普通话抢答的声音,在教室格外清亮;珍爱生命课上,防溺水动作演示让小手们踊跃模仿,毒品危害的案例讲解里,沉默的眼神藏着触动。
三生教育与体育游戏无缝衔接,在“老狼老狼几点了”的笑声中,运动知识随普通话自然流淌;最动人的是文化融创环节:双语共念“我爱中国”时,民族语言与普通话交织的声浪里,家国情怀悄然生长;“以语助乡”课堂上,孩子们用普通话描述家乡竹楼、米干,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村寨风光,更是方言转译后的文化自信。几何图形课收尾时,画着国旗图案的作业纸上,方方正正的汉字与图形相映——知识与热爱,都借普通话扎了根。
调研走访:延伸触角,以行践诺厚植民生温度
清晨的入户行动,是推普工作向民生领域的自然延伸。团队推广“语博”APP搭建数字学习桥梁,助力村民突破时空壁垒提升语言能力;同步开展“送温暖”活动,在方言与普通话的交织对话中,为村民送去生活物资与关怀。从文化赋能到民生关切,普通话不再是孤立的语言符号,而是连接城乡资源、传递情感温度的纽带,让推普工作真正嵌入乡村发展肌理。
当日实践中,推普团以课堂为核心阵地深耕文化传承,以调研为延伸触角厚植民生关怀,让普通话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这场边疆青春实践,既沉淀着知识传播的厚度,更彰显着青年担当的力度。未来,团队将继续以语为犁,深耕边疆沃土,让推普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持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