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史韵”团队深入綦江区金钗村,将一堂别开生面的“院坝思政课”送到村民身边,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艺术化宣讲的创新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乡村实际相结合,旨在打破理论传播的壁垒,让抽象的政策理论转化为村民可感知的实践指导,“飞入寻常百姓家”,最终为乡村发展注入青年智慧与活力。
(活动现场。张淋摄)
这堂特殊的思政课巧妙运用村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活力四射的开场舞迅速点燃了院坝气氛,快速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为后续活动铺垫了轻松的氛围。团队成员陈昱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生活化的解读与本土化的案例,实现了“大主题”到“小切口”的转化,让村民理解国家安全与个人生活的紧密关联,增强对宏观政策的认同感。“金钗故事”环节的设置更具深层意义:快板演绎村庄变迁,让村民在熟悉的乡音乡情中感受时代进步,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情景剧重现大佛寺历史,则是通过激活地方文化记忆,引导村民认识本土历史的价值,进而理解文化传承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这种将理论宣讲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既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又实现了“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熏陶。
(活动现场。赵紫堂摄)
艺术搭桥,理论入心。活动中的互动环节——与村民合唱《第一天》更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不少村民主动加入互动,院坝里洋溢着欢声笑语。与村民合唱的意义不仅在于活跃气氛,更在于构建平等的交流关系——通过共同参与,让村民从“听众”转变为“参与者”,增强对活动的主动认同。指导老师陈小雨的总结与合影留念,则是对活动价值的二次强化,既肯定了青年学生的实践成果,也为高校与乡村的长期联动埋下伏笔。一张充满笑容的合影,定格了这场连接高校与乡村、理论与实践、青春与乡土的思政课堂精彩瞬间。
(活动现场。张淋摄)
此次“院坝思政课”是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生动写照。对乡村而言,它是一次思想启蒙与文化赋能,为乡村振兴凝聚了精神力量;对高校而言,它是思政教育改革的生动尝试,验证了“实践出真知”的育人规律;对青年学生而言,它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让青春担当在乡土实践中找到具体落点。这种“高校-乡村-青年”的三方联动模式,为新时代理论传播与乡村发展的结合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其意义正在于证明:只有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才能让理论真正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让青春力量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
同时,“史韵”团队负责人表示,他们致力于探索这种以文化为媒、以青春为桥的实践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扎根+文化赋能+人才联结”的立体化解决方案——当把青春力量真正浸润乡土,将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融入乡音,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小节目,用青春智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便会在这片土地上持续生长。后续团队将继续深化这种模式,让青春力量在广袤乡村绽放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