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值“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智慧生态体系,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法治化转型。湖南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探索环境治理中法律支撑与数字工具的深度融合。因此,生态环境治理的数字化、法治化转型成为当前亟待探索的关键课题。
今年暑假,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数智生态·法治赋能”研究生志愿服务团队紧扣时代需求,深入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祁阳县等地进行社会实践。他们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将代码与法律条规结合,通过开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库”等数字化工具,为基层生态治理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支撑,有效破解了基层执法中法条查找难、案例参考少等痛点,以实际行动为基层生态治理注入新动能,在湘南大地生动谱写了“智慧+法治”的青春篇章。
图为“数智生态・法治赋能”团队在永州市开展实践活动合影。
聚焦基层治理堵点,精准捕捉生态法治需求。
“数智生态·法治赋能”团队深入永州乡村一线,以“问题导向”锚定基层生态治理中法律支持与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诉求,开展多维度调研。在新田县各乡镇环保站,队员们与执法人员围坐座谈,逐项梳理“放火烧山”“非法采砂”“偷倒固废”等高频案件的法律适用难点;在祁阳县村部,通过设计针对性问卷,收集到基层对“法规快速检索”“同类案例智能匹配”“处罚结果参考”等8类具体需求,其中“希望10秒内获取案件对应法条”的诉求被列为首要开发目标。
“以前处理一起非法倾倒固废案,光翻相关法律和判例就得小半天,现在试用团队开发的知识库原型,输入‘非法倾倒建筑垃圾’,不仅能秒出对应的第115条法条,还能看到邻县类似案件的处理结果,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祁阳县潘市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的真切感慨,正是调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效能的生动体现。
普法走进田间,播撒生态法治种子
为提升基层环保意识,团队在村文化广场设立“生态法治宣传站”,通过展板解读《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条文,通过图文手册扩大普法覆盖面,形成“人人知法、人人守法”的基层生态法治氛围。针对青少年群体,团队精心设计“生态法治进课堂”系列互动课程。在课程上,队员们以“焚烧秸秆的法律责任”为切入点,组织孩子们开展“模拟法庭”情景演练:扮演“法官”的学生敲响木槌,“被告”陈述焚烧经过,“公诉人”援引《大气污染防治法》相关条款辩论……在互动过程之中,关注生态治理的观念悄然植入心间。
“以前总觉得烧荒是小事,看完视频才知道可能要坐牢,以后绝对不犯了!”祁阳县潘市镇村民李大叔在宣传站驻足良久,主动索要图文手册带回家。团队制作的200份漫画手册被抢领一空,12条普法短视频通过村微信群转发,累计触达村民500余人次,“保护环境即守法”的理念正随着这些生动载体,融入乡村的日常生活。
科技赋能治理,构建智慧法治平台
团队充分发挥计算机学院在数据系统与智能检索技术领域的专业优势,聚焦基层生态执法的实际需求,成功开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库”原型系统。该系统深度融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采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对案件描述进行精准语义分析,能自动提取违法行为类型、涉及主体等关键要素;同时借助数据库构建多维法律知识图谱,实现具体案件与相关法律条文、同类判例的智能关联与快速匹配,为基层执法人员提供高效的法条检索与案例参考工具。
此外,团队立足永州基层生态治理实际,系统梳理当地典型案例,编纂完成《生态违法典型案例与法律适用对照汇编》。该汇编精选永州本地12起“放火烧山”“非法采砂”等典型案件,详细拆解每起案件的违法事实、适用法条及判决依据,为基层执法人员提供了直观可鉴的“以案释法”范本。同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与基层诉求,团队撰写了《永州市生态环境法治需求调研报告》,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基层法律信息系统建设”“优化生态违法案例共享机制”等建议。
青春之力,正为生态法治注入澎湃动力。长沙理工大学“数智生态·法治赋能”团队以代码为笔、以法律为墨,在永州的田野乡间勾勒出“智慧+法治”的生态治理新图景。从10秒精准匹配法条的技术突破,到200余份普法手册的指尖传递,从模拟法庭里萌芽的环保意识,到执法人员省时省力的真切赞叹,这场依托校园投身基层的实践,不仅破解了生态治理的痛点难点,更播撒下守护绿水青山的种子。
未来,当更多青年力量汇入生态治理的洪流,当数字技术与法治精神在基层治理中深度交融,必将织就一张更严密、更智慧的“绿色法网”,让每寸土地都沐浴在法治的阳光里,让绿水青山的底色在科技赋能下愈发鲜亮——这,就是青春答卷里最动人的生态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