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罐里的科学密码:鱼山镇课堂上的物理启蒙
在山东聊城东阿鱼山镇的暑期课堂里,烟台大学“烟育菏梦”支教队将塑料瓶、吸管等寻常物件变成科学教具,把反冲力、摩擦力等抽象物理原理融入乡村生活场景。从水火箭腾空到动力小车竞速,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科学的温度,让物理知识从课本走向田间地头。
原理拆解:把公式变成田间地头的道理
支教队员们深知,乡村孩子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生活场景作为桥梁。在科学实践课上,所有物理原理的讲解都紧扣鱼山镇的日常。讲解反冲力时,队员举起吹满气的气球演示:“松手后气球会往反方向飞,水火箭就是这个道理。”随后用彩色粉笔在黑板画出箭体结构,标注“反冲力”“气压平衡”等关键词,再结合动画演示:“瓶内水和空气被压缩,喷出时的力量会推着火箭向上跑,就像田里的犁,你往前推,它才会动。”面对动力小车制作中“车轮总跑偏”的问题,队员蹲在地上比划:“车轮歪了就像走路踮脚,肯定走不稳。”他们拿起吸管支架解释:“这就像牛拉犁时的套绳,得两边一样长才平衡。”这些基于农耕、生活的类比,让孩子们快速理解了摩擦力、平衡等物理概念。
动手实践:从试错中解锁科学奥秘
科学课的核心是让孩子们亲手操作。支教队准备了塑料瓶、吸管、彩纸、胶带等材料,让孩子们在裁剪、粘贴、调试中探索科学原理。水火箭制作台旁,五年级学生唐金泽用橡皮泥固定尾翼,嘴里念叨着“这样才能像黄河里的船一样稳”。前两次发射失败后,在队员提示下,他发现“尾翼不对称会影响平衡”,便对照示意图一点点校准角度。隔壁桌的动力小车组里,二年级的王念慈正给车身贴“鱼山”字样的贴纸。她的小车因传动装置松动停下,在队员指导下学会用胶带固定齿轮:“就像奶奶缝衣服要多扎几针才牢。”
教室里,剪刀裁剪声、胶带撕扯声与讨论声交织。孩子们为水火箭的尾翼角度争论,为动力小车的轮轴平衡反复调试。原本废弃的瓶罐,渐渐变成了带着乡土印记的“科学作品”——火箭箭体上画着鱼山轮廓,小车车身上贴着黄河波浪纹。
协作迸发:从单打独斗到团队攻坚
科学实践课特意设计了分组任务,让孩子们在协作中体会团队力量。水火箭发射前的准备环节,原本各做各的孩子们开始主动互助:一个小组的垫圈丢失,其他组立刻分享备用材料;动力小车组的男孩们围着赛道,帮彼此检查车轮是否水平。

图为支教队员教学生组装水火箭队员李健哲摄
最热闹的时刻出现在发射环节。当“三、二、一”的倒计时结束,第一枚水火箭腾空而起,划出弧线坠落时,全场欢呼。随后的“改进时间”里,孩子们聚在一起分析:“刚才漏气是因为瓶盖没拧紧”“下次多装半瓶水试试”。六年级组制作的“洛神号”最终以30米高度夺冠,组员们不仅相拥庆祝,还主动向其他小组演示“尾翼配重技巧”。
动力小车竞速赛中,二年级学生王念慈负责粘贴装饰,五年级学生唐金泽调试轮轴,两人配合让小车跑出最快速度。这种“大带小”的协作模式,让不同年龄的孩子都能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图为学生再在制作动力火车队员石竞仪摄
课程延伸:让科学种子在乡土扎根
支教队并未止步于课堂实验,而是将科学探索延伸到生活场景。队员们布置“观察任务”:让孩子们回家留意“奶奶拉风箱时的气流”“爷爷摇辘轳时的摩擦力”,把物理原理与乡村生活细节关联。
在后续课程设计中,队员们结合鱼山镇特色,增加了“黄河水流观察”“风车转动原理”等实践内容。孩子们用饮料瓶制作简易水流测速装置,在村口观察不同风速下风车的转动状态,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探索家乡的工具。
这些藏在瓶罐里的科学密码,没有复杂的仪器,却让乡村孩子在动手与协作中,触摸到了物理原理的本质。当孩子们举着自己制作的水火箭欢呼时,科学的种子已悄然播下,等待在乡土中扎根生长。
通讯员王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