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2025年"青春力行"实践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组织青年学生追随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足迹,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实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育人目标,推动理论武装与实践探索、学科专业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7月9日至7月12日,侨兴经济与管理学院14名师生共同组成“青春力行”社会实践队奔赴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开展“追随领袖足迹·学习先进典型·汲取思想伟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走进谷文昌纪念馆感悟治沙造林的奋斗精神,深入澳角村体察渔村发展新貌,探访关帝文化产业园感受非遗传承活力,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以青春之力助力乡村振兴,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学习先进典型·汲取思想伟力
实践队前往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同志纪念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学习先进事迹,汲取奋进力量。展馆展陈内容包含大量历史照片和谷文昌同志生前使用的实物,生动再现了谷文昌同志带领东山人民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改变落后面貌的动人情景。实践队员们深刻体悟"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崇高品格,纷纷表示将把“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为民情怀转化为服务群众的行动自觉,以青春之力书写新时代"为民答卷"。

图1 实践队成员在谷文昌同志塑像前重温入党誓词

图2 实践队成员参观谷文昌纪念馆
剪刻东山非遗韵,雕镂两岸共源心
实践队员们走进东山非遗工坊,面对一幅幅精美的剪纸和一件件古朴的海柳雕,驻足细观。他们聆听非遗传承人的专业讲解,了解剪纸中蕴含的渔家风情与吉祥寓意,探究海柳雕选材、雕刻、打磨等环节的独特技艺,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
随后,队员们亲身体验东山剪纸和海柳雕制作。在剪纸台,队员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拿起剪刀尝试剪出图样;在海柳雕工作台,队员们触摸海柳原料,体会雕刻时兼顾材质与艺术表达的巧妙。
体验结束,队员们采访了非遗传承人,询问非遗传承历程、面临挑战及创新探索。传承人的分享,让队员们加深了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也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意义有了更深刻理解。

图3 实践队员在程金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剪纸创作

图4 程金铭老师向实践队员介绍剪纸技巧

图5 实践队员体验海柳雕刻工艺
寻访最美渔村·探秘电商发展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实践队一行来到澳角村,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探寻乡村电商产业发展密码。乡村全面振兴要发扬优势,就要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经”。从凌晨“错峰”带货,到14个主播轮番“上阵”、10多个快递员打包发货,一个账号带动15万单销量,销售额超900万元,东山县澳角村不少村民通过直播电商把东山海味销往全国。渔村之变映照致富梦圆。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正在澳角村徐徐铺展。未来,乡亲们继续做好“海”的文章,就能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学院在福建省渔村小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大学生电商实践基地”,就构建长期合作机制、搭建共建平台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未来学院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推进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新鲜血液。

图6 我院在渔村小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实践基地

图7 实践队员实地体验电商产品包装贴单
探寻关帝产业园,深悟两岸同源情
实践队员们走进关帝文化产业园,在风动石前,听工作人员说它是两岸共赏之景,台湾同胞常叹 “同看一块石,共念一片情”,队员们体会到奇石的凝聚力。他们向两岸游客发放文化交流问卷,游客们积极填写并分享家乡关帝文化故事。
随后,队员们到 600 多年的关帝庙,见其飞檐、匾额与台湾关帝庙一脉相承。工作人员称每年有大批台湾信众来谒祖,功德碑上满是两岸共同捐资名字。队员们继续发问卷,听着跨越海峡的信仰故事,感悟关公精神是两岸共守的价值底色。
离开后,队员们来到施琅文化公园。园内施琅雕像矗立,工作人员介绍其收复台湾的事迹是两岸共同历史记忆。队员们读着记载历史的碑刻,向游客发问卷。一位台湾游客说家乡课本也有施琅记载,让两岸历史记忆更紧密。
此行让队员们深知中华传统文化和共同历史是两岸共同根脉,结合问卷,他们思考如何让这份共鸣助力两岸心灵契合。

图8 讲解员向实践队员介绍漳州风动石景区

图9 实践队员在施琅塑像前合影留念
硕果盈枝,不负"乡"约。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同学们亲眼目睹电商兴渔成果,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更加坚信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中,青年一代肩负着重要使命。莘莘学子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助力乡村发展的实际行动,锤炼"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彰显青春的奋斗姿态,踊跃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快乡村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