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赋能实践 青春筑梦基层
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三下乡”活动书写育人答卷
暑期伊始,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雷锋青年团—砼伴之家”志愿团队走进陆家桥社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将建筑专业特色与防灾减灾科普、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通过趣味教学、实践体验等形式,为社区青少年带来别开生面的成长课堂,用专业力量践行社会责任,让青春在基层实践中绽放光彩。
专业筑基,防灾科普显担当
作为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志愿团队,成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结构力学、灾害防护等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打造了系列防灾减灾主题活动。
防台风篇中,团队以“风吹我就动”互动游戏导入,让孩子们直观感受风力等级差异。随后结合建筑抗风原理,组织“抗风纸屋设计挑战赛”,孩子们用纸板搭建房屋时,志愿者同步讲解尖顶结构减少风阻、加固地基增强稳定性等专业知识,让防灾意识与工程思维同步萌芽。
防地震篇里,汶川地震纪实影像带来强烈震撼后,团队详解“伏地、遮挡、抓牢”避险法,并开展实战演练。而“抗震木屋搭建”环节,通过积木拼装实践,孩子们亲身体会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原理,理解建筑安全设计在灾害防护中的关键作用,专业知识转化为具象认知。
防洪涝篇里,对比成都与贵州榕江的洪涝应对案例,科普逃生技能时,以三峡大坝为例讲解水利工程原理,指导制作“水利发电小灯”,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知“重力势能转化”的物理过程。
防火灾篇里,团队成员教唱《火灾逃生自救歌》手势舞后,结合高层建筑结构特点,讲解不同火情下的逃生路线选择,“感应灭火器”制作环节则深化了对火灾扑救原理的理解。
精神铸魂,红色教育润童心
在完成防灾减灾科普后,团队以“苍穹之志,星火燎原”为主题,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活动,将科技报国情怀融入实践育人。
活动中,志愿者清晰阐释“两弹一星”概念,通过叙利亚外交官遭不公对待、巴黎和会中国被迫签约等案例,让孩子们深刻理解“弱国无外交”的历史教训。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隐姓埋名的奉献故事,搭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珍贵影像,让爱国主义精神具象可感。
结合长征六号改火箭发射的“暮光效应”科普,团队展现中国航天的硬核实力;以古诗激励孩子们勤学报国,实现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的巧妙融合。而水火箭制作与发射环节,更是将航天梦想转化为动手实践,当自制火箭升空时,科技报国的种子已悄然播撒。
实践育人,双向成长共收获
此次“三下乡”活动实现了双向赋能。社区孩子们在此次系列活动中,不仅掌握防灾技能、厚植爱国情怀,更在实践中提升创造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纷纷表示“学到的知识既有用又有趣”。
对于团队成员而言,这是一次专业应用与责任担当的历练。从教案设计时的知识转化,到课堂互动中的应变调整,再到看到孩子们收获知识时的满足笑容,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 的意义。“把专业课上学到的理论,变成孩子们能听懂、能参与的活动,这种转化过程让我们对专业价值有了更鲜活的认知。”团队成员分享道。
此次实践活动是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生动实践,也是“雷锋青年团—砼伴之家”志愿服务队用专业践行初心的具体体现。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专业特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路径,让青春力量持续服务基层,用知识与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答卷。
单位: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团队名称:雷锋青年团—砼伴之家文稿撰写:陈其兵图片摄影:张琦衡,邓诗语,杨钞棋团队成员:陈其兵,张琦衡,彭雨涵,邓诗语,方雅萱,杨钞棋,胡艺萱,刘子箭,张学友,陈志涛指导老师: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