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秦巴腹地,汉水之滨,生机盎然。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商贸学院“链动安康·商贸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香山村的田间地头到电商服务中心的数字平台,从贝尔渔场的直播现场到纺织车间的生产一线,学子们以脚步丈量乡村发展脉搏,用专业智慧助力产业振兴,在躬身实践中书写青春答卷。
走进香山:倾听大山深处的呼声 实践团首站抵达群山环抱的汉滨区流水镇香山村。盘山公路蜿蜒,青山农舍点缀其间。团队深入走访当地黄牛养殖户、养蜂场,实地考察产业规模、技术水平、销售渠道及面临的实际困难。结合商贸专业知识,成员们针对品牌推广薄弱、电商销售经验缺乏等痛点,现场提出建议,并录制养殖环境、饲喂过程等素材,尝试通过直播进行宣传推广。 在与村干部座谈中,实践团深入了解了该村探索的现代化治理模式。香山村创新实施“网格管理+智慧预警”体系,将全域划分为12个网格单元,每个网格配备“1名党员网格员+2名村民协管员”,构建起覆盖全村1500余名村民的安全防护网,有效提升了应对地质灾害等风险的能力。这种“党建引领、数字赋能、群众参与”的治理实践,为乡村安全筑牢了根基。商贸学院计划通过“暑期实践+线上服务+毕业设计”的常态化机制,持续为香山村在农产品品牌策划、农旅融合规划等领域提供智力支持。
图为实践团在香山村座谈会
电商破局:数字赋能产业升级
为探索电商赋能地方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实践团第二站来到安康市电商服务中心。在参观展示大厅并与中心张部长深入交流后,团队系统了解了安康富硒水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其电商发展优势,深刻认识到电商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地位。 实践团成员学以致用,积极为地方特色产品提升竞争力献计献策。他们提出开发“健康溯源”小程序增强产品信任度、设计更具情感共鸣的包装提升品牌形象、策划新颖的盲盒营销方案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等具体建议。此行成果丰硕,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安康电商服务中心正式签署合作协议,电商服务中心成为该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双方将携手共进。此次调研不仅为安康市电商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使实践团成员对电商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有了更深体悟,坚定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在电商中心合照
直播实践:新渠道打开新市场
实践团第三站走进贝尔渔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电商实操教学直播”。在渔场源头的真实场景中,团队成员以当地鱼干产品为例,进行“零基础开播”全流程演示:从手机支架架设、灯光布景调节,到提炼“汉江好水好鱼”的生态核心卖点,再到运用自然对话技巧吸引消费者互动。成员们手把手教学,致力于破解渔场产品上行难题。 直播过程中,团队实时展示后台数据,如观众地域分布特征、互动高频热词(如“无添加认证”、“保质日期”),让渔场负责人杨总直观理解消费者关注点如何反向指导生产优化和营销策略调整。“过去以为直播就是叫卖,今天才看懂数据背后的门道,”杨总坦言。此次成功的直播实践促成了贝尔渔场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意向。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证明:电商助农的核心在于赋“能”——降低技术门槛,激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而非仅仅赋“形”。
图为实践团在贝尔渔场实践活动
此次安康之行,陕工大商贸学子以扎实的调研和务实的行动,深刻揭示了乡村振兴的现实图景与发展关键。从香山村的基础设施与治理创新,到电商中心的平台赋能与渠道拓展,再到贝尔渔场的技术普及与模式激活,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共同勾勒出破解乡村发展困境的系统路径:补齐短板、拥抱数字、激发活力。实践成果不仅为安康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更印证了一个深刻道理:乡村振兴是立足实际、尊重规律、系统推进的宏伟工程。当青春的脚步与乡村的脉搏同频共振,当专业的智慧与基层的需求深度融合,乡村振兴的壮丽蓝图必将加速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