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宁理工学院“蒲公英计划·支教志愿服务团”奔赴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坞墙镇校张庄村小学,开展以“八桂情系中原,支教点亮童心”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科学实验、非遗传承、体育健康、安全教育等多元化课程,传播科学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
科技领航,实验课程启新程
为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支教团成员将水火箭制作引入课堂,为孩子们带来一场充满趣味与挑战的科技盛宴。活动开始,支教团成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解水火箭的构造、发射原理,如牛顿第三定律,让孩子们明白水火箭如何利用气压和水的反作用力实现升空。随后,老师们现场演示制作过程,如何用塑料瓶瓶制作动力舱、箭体,如何安装尾翼、箭头,以及如何调试发射角度。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孩子们分组合作,亲手制作水火箭。孩子们小心翼翼地裁剪塑料片制作尾翼,用胶带固定各个部件,再往箭体中注入适量的水。当水火箭发射成功,带着呼啸声冲向天空,孩子们兴奋地欢呼雀跃。有的孩子激动地说:“原来科学这么有趣,我以后也要当科学家!”水火箭制作课程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动手的乐趣,更点燃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图为支教团的支教老师指导孩子们制作水火箭 段舒云摄
非遗传承,宣扬传统文化瑰宝
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瑰宝,为助力传承与弘扬非遗技艺,支教团走进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归德剪纸传习所,通过归德剪纸非遗传承人冯春喜老师的耐心讲解和精彩教学,探寻这一古老非遗的魅力与传承之路。在归德剪纸体验课上,冯春喜老师向支教团成员们介绍了归德剪纸从明清时期发展至今的历史脉络,讲解剪纸中锯齿纹、月牙纹等技法。随后,支教团成员们在冯春喜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创作,用自己的双手赋予纸张新的生命,感受传统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漆扇制作体验课上,支教团成员们不仅向孩子们讲述了漆扇的历史渊源和艺术价值,还亲自指导进行漆扇的制作。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亲手滴入颜料、搅拌,看着颜料在水面晕染出独特的图案,再将扇子轻轻浸入水中,完成独一无二的漆扇制作。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领略到传统漆艺的独特魅力。
图为非遗传承人向支教团成员讲授归德剪纸知识 沈王惠摄
活力飞扬,篮球跳绳展风采
为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强健体魄,支教团组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体育活动,涵盖篮球、跳绳等项目。篮球场上,孩子们在支教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运球、传球、投篮等基本技巧。分组比赛时,大家热情高涨,积极拼抢,小小的身躯充满了力量。“加油!加油!”场边的加油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在篮球运动中学会了团队协作,体验到竞技体育的魅力。
跳绳区域同样热闹非凡,单人跳绳的孩子身轻如燕,快速地跳跃;双人跳绳考验着彼此的默契,两人配合默契,绳子在空中快速飞舞;还有的孩子尝试多人跳绳,大家齐心协力,笑声回荡在校园。支教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参与,现场氛围十分活跃。支教团成员表示:“希望通过这些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增强体质,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一起跳绳 王雁摄
安全护航,知识宣讲筑防线
支教团还开展了防溺水和预防艾滋病安全教育宣讲,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筑牢防线。
防溺水教育课上,志愿者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以及真实案例,向孩子们详细讲解溺水的危害、容易导致溺水的情况,如在无安全设施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贸然下水等,以及溺水后的自救和救援方法。孩子们认真聆听,积极回答问题,深刻认识到溺水的危险。
预防艾滋病教育中,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如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预防措施,如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必要的注射等,消除孩子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和误解。通过互动问答,引导孩子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图为团队成员为孩子们讲授预防艾滋课程 吴心怡摄
八桂情系中原,支教点亮童心,蒲公英计划·支教志愿服务团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与校张庄村小学的孩子们一同收获了成长与感动,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三下乡”活动为乡村孩子带来了丰富的学习体验,未来将持续开展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助力孩子们全面发展,筑梦美好未来。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合影留念 沈王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