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山,桃林叠翠,古镇焕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桃气E家”实践队走进“中国水蜜桃之乡”阳山镇,开展为期数日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脚步丈量乡土,用行动践行青春担当,在产业调研、助农实践与文化探访中,触摸乡村振兴的脉搏,书写新时代大学生的乡土答卷。
产业调研:解码一颗桃子的“振兴密码”
实践的第一站,队员们走进惠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在这里,一张张老照片串联起阳山水蜜桃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变迁史,一幕幕技术演示展现着智能温控、生态防虫等种植新技术如何让“老字号”蜜桃焕发新活力。“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阳山水蜜桃的升级路,正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缩影。”队员蒋昕岳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通过与产业园技术员的深入交流,实践队不仅厘清了水蜜桃从种植到深加工、从线下批发到电商直供的全链条发展路径,更捕捉到产业未来“品牌化+数字化”的转型方向。这些一手资料,成为队员们理解“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基石”的鲜活教材。
田间地头:让青春汗水浸润乡土
“凌晨的桃林带着露水,摘桃时得轻拿轻放,不然果面绒毛受损会影响品质。”清晨6点的阳山坡地,桃农虞大叔的叮嘱伴随着采摘篮的碰撞声响起。实践队队员们早已整装待发,跟着桃农穿梭在桃林间,小心翼翼地将套着保护袋的水蜜桃从枝头摘下、分类装箱。指尖沾着泥土,额头渗着汗珠,却挡不住队员们的热情——不到两小时,一片桃林的采摘任务便高效完成。
“这比在实验室做实验累多了,但看着满筐的桃子,心里甜滋滋的。”队员邓梓桐擦着汗笑道。午间,队员们与桃农围坐屋檐下共吃农家饭,听他们讲“老经验”与“新技术”的碰撞:“以前凭感觉剪枝,现在按技术员教的‘疏密有度’法,挂果率提高了三成!”饭后,队员们送上准备好的清凉扇子,扇面上的手绘蜜桃图案,成了田间最温馨的点缀。
文化寻踪:在古今交融中读懂乡村新貌
从产业园到桃林,从古镇街巷到地质博物馆,实践队的足迹延伸至阳山的文化肌理。在阳山古镇,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古戏台与新业态小店相映成趣,队员们在斑驳的砖墙与明亮的橱窗间,看到了“保护古村落”与“发展新业态”的完美平衡。“老房子活了,游客多了,我们的日子也更有奔头了。”古镇商户的话,让队员们对“文化振兴”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活动尾声,火山地质博物馆里的岩石标本与地质模型,为队员们揭开了阳山独特的火山灰土壤孕育优质蜜桃的科学密码。从产业到文化,从技术到生态,队员们逐渐拼凑出阳山“因桃而兴、因文而活”的振兴全貌。
此次实践,队员们不仅是乡村变化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从产业调研的“观察者”到田间劳作的“实践者”,从文化探访的“研学人”到青春担当的“行动者”,“桃气E家”实践队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深度,用热情点燃青春奋斗的温度。正如队员陈紫茜所说:“乡村振兴的路上,每一颗桃子都藏着希望,每一步足迹都写满成长。”
如今,实践队的阳山行已落幕,但属于大学生的乡村振兴实践之路,仍在脚下延伸。
文章:邓梓桐
摄影:邓梓桐 蒋昕岳 陈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