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互动“玩”转唐王城,千年文化焕新彩
来源:新疆政法学院“青春三下乡”“丝路唐韵”社会实践队
当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遇上青春创意与童趣手工,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7月5日到15日,新疆政法学院“丝路唐韵”社会实践队联合石河子大学相关团队、“红领巾小课堂,普法育人”团队,在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体验中心等地开展的“联动研学·手趣风物志”系列实践活动,用青年力量解锁趣味玩法,让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在互动中“活”起来。

图为实践队与石河子大学团队、“红领巾小课堂,普法育人”团队合影留念 (马德娟摄)
童趣手工玩出新花样,让千年文化触手可及
“用扭扭棒做的卷草纹风铃,风一吹就像唐王城的故事在响!”在“丝路唐风,西域新章”活动现场,孩子们举着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欢呼雀跃。这场专为青少年设计的趣味互动,让唐王城文化从史料里“走”出来,变成了能摸、能拼、能画的游戏。

图为实践队队员教孩子们玩扭扭棒 (李广程摄)
“探秘博物馆,拼出新世界”中,孩子们化身小小“文物探险家”,沿着打卡路线破解历史谜题,收集“文物碎片”。当唐代陶罐、清代青花瓷的拼图在手中逐渐完整,孩子们不仅拼出了文物全貌,更在游戏里串起了唐王城屯垦的千年脉络。而“纸陶对话”活动里,白纸袋上的青花纹样被剪成碎片再拼成立体卡片,千年文物以童趣方式“复活”在指尖

图为实践队队员教孩子们做立体青花瓷 (余昊燃摄)
从扭扭棒的巧思到拼图的智慧,从手绘的创意到立体拼贴的趣味,青少年在互动中触摸到了唐王城千年文化的温度,也成了千年故事的“小小传承人”。

图为孩子们展示手工艺品 (马德娟摄)
实地调研筑根基,风物志里藏着千年密码
文化的活力,离不开扎实的根基。为让唐王城故事更鲜活,“丝路唐韵”实践队从7月5日起就扎进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体验中心,开启“风物志”编撰的实地调研。队员们翻检汉代铁犁铧、唐代吐鲁番文书、清代林则徐《乙巳日记》等史料,梳理历代丝路商站、屯垦要塞的变迁轨迹,将千年风沙中的一点点痕迹编织进“唐王城千年风沙中的文明”主题风物志里。
“不只是罗列文物,我们想让风物志像一本‘会说话的故事书’。”实践队队员说。从戍卒的屯田工具到丝路的贸易瓷器,从律法条文到民俗传说,风物志里既有历史的厚重,更有青春视角下的生动解读。

图为实践队参观复原的唐王城遗址 (李广程摄)
直播接力传出去,青春声音让文化走得更远
“大家看这份唐代文书,上面记载的屯田考核制度,和现在的农业管理有啥相通之处?”镜头前,实践队队员手持史料直播讲解。这场聚焦唐代文书与丝路治理的直播,吸引了587人观看、249条互动评论,让唐王城文化顺着网络“飞”向更远的地方。

图为实践队直播讲解 (余昊燃摄)
线上线下联动,青春力量成了文化传播的“新引擎”。无论是孩子们的笑声,还是直播里的问答,都让千年唐王城文化跳出地域限制,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焕发新活力。
从青少年手中的风铃到风物志里的史料,从博物馆里的拼图到直播间的互动,新疆政法学院“丝路唐韵”实践队用青春创意架起桥梁,让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互动的温度。正如队员们所说:“当年轻人愿意玩、孩子愿意听,千年文化就永远年轻。”这场充满青春气息的实践活动,正让唐王城的故事在代代相传中,绽放出更持久的活力。

图为活动结束合影留念 (马德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