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历史照亮童心,共绘民族团结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为深化新时代大学生对文明交流的认知,激发青年学子对投身边疆建设的热情和促进民族团结的责任感。2025年7月14日,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石榴花”民族团结实践团联合阔尕其艾日克村党群服务中心,带领村里20余名小学生走进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热瓦克佛寺遗址,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
  热瓦克佛寺遗址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存,见证了古代中原文化、印度文化、西域文化的交融碰撞,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生动例证。实践团成员以遗址历史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互动问答等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佛寺遗址的发掘过程、建筑特色及背后的文化交流故事,让孩子们直观感受“西域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这一历史事实。
一、千年遗址变课堂:从龟兹壁画到“石榴籽”故事
  烈日下,实践团成员以热瓦克佛寺残存的佛塔和壁画为教材,向小朋友们讲述公元3至10世纪于阗佛教艺术与中原、印度、波斯文明交汇的历程。当一位小朋友指着佛塔上的莲花纹饰,兴奋地喊出“这和重庆大足石刻的图案一样”时,现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正是实践团前期通过“石榴花”云课堂,以大足石刻为主题开展课程所埋下的“文化认同种子”,此刻在丝路南道悄然萌芽。
二、童声里的思政课:从“小课堂”到“大时代”
  “为什么佛寺里会有希腊式的柱子?”实践团成员以此为切入点,与孩子们展开“文明互通小论坛”。她和当地返乡大学生以张骞凿空西域、玄奘取经为例,用维吾尔语、汉语穿插讲解,引导孩子们理解“西域不是边缘,而是枢纽”的历史逻辑。指导老师感叹道:“这堂课把课本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砖瓦尘土。”
三、民族团结的“双向奔赴”:大手拉小手共绘同心圆
  “你们看,这些残存的佛塔壁画上,既有中原的绘画技法,又有西域的装饰风格,这就是不同文化相遇后绽放的美丽花朵。”实践团成员指着遗址图片向孩子们讲解,“就像我们各民族小朋友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才能组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通俗易懂的讲解搭配鲜活的案例,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深刻意义。
四、历史长河中的少年誓言
  活动最后,全体学生在遗址前用国家通用语言齐声喊出口号“石榴花开,籽籽童心”。有几位小朋友在留言册上写下歪歪扭扭的汉字:“我要像石榴籽一样,和全国的哥哥姐姐紧紧抱在一起。”阳光洒在佛塔残垣上,千年前的驼铃与今日的童声交织成新时代的“丝路交响”。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是“石榴花”民族团结实践团推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具体实践。实践团结合高校学术资源与乡村教育需求,将历史文化遗址转化为生动的思政课堂,既拓宽了乡村儿童的视野,也让高校学子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的认识。阔尕其艾日克村的阿布表示:“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近距离触摸历史,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团结意识非常有意义。”
作者:李涛 来源: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追寻榜样足迹,感悟初心力量
  • 追寻榜样足迹,感悟初心力量
  • 巢湖学院“寻红色足迹”实践队赴小岗村沈浩故居开展红色艺术之旅。通过实地探访沈浩同志生活工作六年的场所,队员们深刻学习其带领村民
  • 07-16
  • 故事书里的纸条会游向远方吗?兰州理工大学学子的陪伴藏着答案
  • 筑梦仲夏护童心,安全环保伴成长:交大城院实践团点亮社区儿童暑期时光
  • 鱼灯照前路,青春筑新篇
  • 鱼灯照前路,青春筑新篇
  •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歙彩遗风”中华文化传承团实践特辑(二)
    ——【鱼灯照前路,青春筑新篇
  • 07-15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