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歙彩遗风”中华文化传承团实践特辑(二)
——【鱼灯照前路,青春筑新篇】瞻淇鱼灯调研篇
华灯映古村,薪火照新程。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动响应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号召,在骄阳似火的盛夏时节,2025年7月7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歙彩遗风”中华文化传承团怀揣着对传统民俗的敬畏之心与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走进了古韵悠悠的歙县瞻淇村,开启了一场探寻鱼灯文化魅力的调研之旅。瞻淇村的鱼灯习俗,承载着千年村落的历史记忆与民俗智慧,其精湛的扎制技艺与热闹的巡游传统,早已成为当地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实践团成员们带着对这项民俗瑰宝的向往,踏上了这片浸润着鱼灯光影的土地,期待在与传承人的对话和实践中,触摸鱼灯文化的历史脉络,感受非遗传承的生生不息。
【初聚村委会,共话鱼灯渊源】 
(图为实践团初到村委会合照)
实践团队首先与村委会朱敏主任在村委会汇合,一场围绕鱼灯文化的座谈会在此温馨开启。朱主任结合村落历史,向团队成员娓娓道来鱼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从古时渔民借灯祈福的习俗,到如今成为节庆盛典上的亮眼符号,鱼灯不仅承载着村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更凝结着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与乡土智慧。团队成员认真聆听,不时提问交流,在轻松的氛围中对这一古老文化有了初步而鲜活的认知。

(图为实践团在村委会开展的学习瞻淇鱼灯文化座谈会)
瞻淇鱼灯是徽州乡土文化的璀璨明珠,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兴盛于明清,至今已历经八百年岁月。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鲜活载体,它承载着村落的集体记忆与生活智慧,从最初先民借灯驱邪祈福、祈求渔业丰收,到后来融入各类民俗场景,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其灵动造型与绚丽色彩既展现了工匠精湛技艺,又暗含吉祥寓意,是连接传统与生活的精神纽带。2008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注入新动力;如今每逢重大节日,数十盏鱼灯组成的巡游队伍穿梭古村,灯光摇曳间,八百年历史故事缓缓流淌,让人们在热闹中触摸到乡土文化的深厚根基与蓬勃生命力。
【
挂牌筑基地,深耕传承土壤】

(图为郑老师介绍瞻淇鱼灯)
在郑冬蛟老师的介绍下了解到鱼灯表演的灵魂在于老祖宗传下的传统鱼步伐,通过“四嬉”动作精准复刻鲤鱼在水中的灵动姿态:一嬉鲤鱼摆尾,以尾部左右轻摇展现鱼儿悠闲游弋之态;二嬉鱼腾千里,鱼身顺势前伸,似要破浪前行,寓意志向远大;三嬉如鱼得水,通体灵活扭转,再现鱼儿在水中自在穿梭的惬意,象征生活顺遂;四嬉鱼跃龙门,鱼首猛然上扬,身型舒展,将鲤鱼奋力向上的姿态演绎得淋漓尽致,寄托着对前程似锦的期盼。这些动作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融入了徽文化中对奋斗、吉祥的理解,每一个招式都承载着先辈的生活智慧与精神追求,让人们直观感受到传统民俗中“形神兼备”的独特魅力。
【
聆听鱼灯事,观鱼得悟匪浅】

(图为实践团进行的挂牌仪式)
座谈会后,在祠堂进行了简单而庄重的“三下乡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崭新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不仅是双方合作的见证,更标志着鱼灯文化传承有了新的“青春阵地”。团队成员表示,将以实践基地为依托,持续深入挖掘鱼灯文化价值,助力其在年轻一代中焕发生机。朱主任也期待通过与青年学子的合作,让更多人了解、热爱这份乡土瑰宝。
【
拜师学技艺,触摸文化温度】

(图为实践团学习制作瞻淇鱼灯场景)
随后,团队与鱼灯文化传承人汪观海老师顺利汇合。在汪老师师傅的工作室里,各式鱼灯成品悬挂陈列,或灵动如游鱼,或璀璨似星河。郑老师手把手指导团队成员体验鱼灯制作:从竹篾扎架的精细勾勒,到纸张糊裱的耐心裁剪,再到色彩描绘的巧妙搭配,每一个步骤都考验着制作者的匠心。成员们小心翼翼地尝试,在指尖与鱼灯的触碰中,真切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精妙与温度。
【
深入访匠人,探寻文化密码】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郑老师的专题采访)
体验结束后,团队对郑老师进行了专题采访。当被问及鱼灯文化的传承困境时,郑老师坦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愿意沉下心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他始终坚信“有热爱就有希望”。他还分享了自己改良鱼灯制作材料、融入现代设计元素的尝试,让传统鱼灯更易保存、更具观赏性。“鱼灯不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我们村的‘文化身份证’。”郑老师的话语中,满是对这份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
合影留瞬间,共赴传承之约】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郑老师合影)
活动最后,团队成员与郑老师在挂有实践基地牌匾的祠堂前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的,不仅是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与匠人慈祥的面容,更是传统与青春的温暖相拥。
此次活动为三下乡实践拉开了精彩序幕。未来,团队将以实践基地为纽带,继续探索鱼灯文化的保护与创新路径,让这盏穿越时光的“鱼灯”,照亮更多人的文化自信之路。
(文/詹涛、代莹莹 图/刘思、强慧 核/李梦媛 审/于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