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至7月15日,常工院汉字教学队在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小学及江阴市长泾镇习礼村村委会夏令营等地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该活动聚焦基础教育阶段汉字教学的现实困境,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助力教育资源薄弱地区提升汉字教学质量,推动汉字文化的系统性传承与生动传播。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智慧与民族精神。然而,当前乡村汉字教育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部分乡村学校偏重汉字的实用功能,忽视字源文化教学,导致学生仅知字形字义,却不了解汉字的象形本源;另一方面,受方言习惯、书写环境影响,学生们书面表达的准确性与规范性欠佳。常工院汉字教学队基于此背景,深入乡村地区开展支教活动,凭借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弥补乡村汉字教育短板,提高学生们的语言素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旨在解决乡村汉字教育的现实问题,还致力于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系统研究能力、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成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推动高校学术资源下沉,弥合城乡教育差距,助力基础教育发展。
在为期16天的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围绕汉字起源、演变、结构以及规范书写等基础知识展开教学,精心设计了多个教学模块,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6月30日,团队成员杨济菱在启东市实验小学为二年级学生讲授了汉字的起源与四种造字方法。课堂上,杨济菱以甲骨文“人”“木”演变的视频引入象形字,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日”“月”“山”等象形字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她通过“人”“木”组合而成的形声字“休”引出会意字,讲解了指事字“上”“下”以及形声字的构成特点,通过举例“清”“晴”“情”三个字,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形声字的结构与意义。这种从汉字起源入手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还增强了他们对汉字文化的认同感。

图为团队成员杨济菱授课。 陆奕衡摄
7月6日,团队成员夏于淼在江阴市长泾镇习礼村村委会夏令营开展了汉字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分为汉字起源演变、汉字六书、汉字规范书写和联系当下四个部分。夏于淼以结绳记事和岩画为引导,生动地讲述了汉字从象形文字到小篆再到隶书的演变过程,明确了汉字六书的概念,并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汉字规范书写环节,她以脍炙人口的汉字笔顺口诀进行教学,指出易混淆的音同行近字,引导学生规范书写。最后,通过一个小故事,生动形象地告诉学生汉字的价值,强调了汉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图为团队成员讲述汉字的起源。 夏于淼摄
在教学过程中,团队成员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和个性化的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汉字的认知与理解。团队成员利用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的汉字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内容,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度及知识掌握情况,分析学生在汉字书写、理解和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图为学生们积极参与互动。 陆奕衡摄
此次实践活动在教学方法和内容设计上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特色。团队成员通过趣味性的互动活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个性化辅导,打破了传统汉字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知识。例如,在小学段的教学中,团队成员设计了汉字拼图、文字接龙等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初中段的教学中,团队成员通过书法实验课,让学生体验汉字书法的美学魅力。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对整个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反思。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以及教师评价,团队成员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例如,在汉字规范书写教学中,部分学生对笔顺口诀的掌握不够熟练,团队成员计划在后续教学中增加更多的练习环节。此外,团队成员还对实践活动的整体效果进行了评估,认为此次实践活动在提升学生汉字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以及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为中小学生筑牢了语言文字根基,也为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汉字教育注入了新动能。团队成员通过深入实践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升了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未来,常工院汉字教学队将继续致力于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基础教育阶段汉字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文化传承与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