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刺梨产业,以“一村一品”为抓手,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7月5日至11日,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一村一品”调研队走进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活动期间,调研队成员对当地刺梨进行了深入了解、感受刺梨种植和刺梨产业发展为当地百姓带来的变化。
图为“一村一品”调研队合影
图为贵州刺梨。王瑞雪摄
“这小小一颗,维生素C含量是柠檬的30倍!”——央视《每日农经》曾用这样的开场白介绍贵州刺梨。刺梨,是贵州特有的野生水果,被称为“维C之王”,其维生素C含量是柑橘的50倍、猕猴桃的10倍,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7月5日下午,“一村一品”调研队成员亲自走进地处乌蒙山区的野钟乡,了解刺梨的生长环境。这里海拔较高,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特别适合刺梨生长。野钟乡的刺梨果实饱满、酸甜适中,深受当地居民和刺梨加工公司的青睐。调研队成员在野钟乡走访村民时,许多村民均表示:过去,野钟乡的刺梨多为野生,当地居民们偶尔上山采摘,用来泡制刺梨酒或晒成刺梨干,但刺梨仍然只被当地人当作野果,并未注重其价值和发展潜力,许多田地依然种植着玉米、土豆等作物,村民的收入十分有限。近年来,当地政府抓住刺梨的价值和发展潜力,说服当地百姓将田地中的作物改为刺梨,规模化种植刺梨,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大力发展刺梨产业,将刺梨打造成为凉都特色,同时增加当地百姓的收入。如今,刺梨已成为“凉都三宝”之一 ,彰显着独属于刺梨的美丽。
图为刺梨种植地。王瑞雪 供图
7月6日,调研队成员在野钟乡野钟村的刺梨从里进行调研时,不时听到村民邓吉栋自编的山歌:“野钟乡来野钟乡,刺梨花开刺梨香,党建引领摇钱树,祝福不忘党中央......”乡亲们都对刺梨产业很看好,觉得它确实增加了收入,日子更有盼头了。
调研队成员在走访野钟乡时还了解到,2014年,野钟村积极探索产业转型之路,当地政府发动村民广泛参与刺梨种植。目前,全乡刺梨种植面积已超过5000亩,年产量达800吨以上。政府免费提供优质种苗,并邀请贵州大学农业专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保证刺梨品质优良、产量稳定。除此以外,野钟乡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进行分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昔日无人问津的山间酸涩野果,在产业浪潮中蜕变成为挂满枝头的“黄金果”,串起村民的致富梦。
近年来,刺梨产业升级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强音。六盘水市多地均开设了刺梨专卖店,以六盘水市的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研发出多款刺梨新品,包括初好刺梨原浆、初好刺梨浓缩液、冰点刺梨气泡水等产品。
图为调研队成员在专卖店了解刺梨产品。王瑞雪 供图
7月7日,调研队成员在初好公司刺梨专卖店中购买并亲自品尝这些刺梨产品,每一种产品都保留了刺梨的特色,口味别具一格,其中“冰点刺梨气泡水”凭借独特口感深受调研队成员的喜爱。初好公司工作人员余永芬热情的向调研队成员介绍到:“我们公司的刺梨原浆是卖的最好的一款,很多外地游客都会专门到我们公司的专卖店购买我们的产品,还有的会特意联系我们线下专卖店寄刺梨产品。”如今,这颗曾经的深山野果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不仅合理利用了山地资源,更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在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中,调研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亲眼见证了刺梨产业给六盘水带来的深刻变化。从前只能靠天吃饭的山地,如今因刺梨种植变成了“绿色银行”;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让调研队成员了解到刺梨的效用和刺梨产品的种类,更让大家真切感受到特色农业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这次暑期“三下乡”活动既是一次生动的社会实践课,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让调研队成员对科技兴农、产业富民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使大家进一步坚定了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