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穿越千年的药香

    发布时间:2025-08-19 阅读:
    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朱思源
 穿越千年的药香
       初读《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那感觉宛如闯入一个陌生而神秘的世界。书中那些“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等词语,层层叠叠,如一片迷蒙的雾霭罩在眼前。那感觉像是面对一本深奥的天书,术语如林,条理深邃,纵使捧着书反复研读,却始终难以把握其精髓,仿佛隔着厚厚一层毛玻璃看东西,模糊不清,令人无端生出几分气馁与烦扰来。
      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尤其当那些“阴阳五行”的骨架脉络在心头渐渐清晰起来,才发觉它们绝非故弄玄虚的符号。它们是一种强大而精密的语言系统,一种理解生命、健康与疾病的根本模型。当我开始尝试着用“阴阳”的眼光审视自身,才第一次恍然:那困扰我多年的偏头痛,原来并不仅是头颅里孤立作祟的疼痛,它竟与肝胆经气的郁结紧密相连,又与作息不规律导致的阳气耗伤缠绕在一起!这瞬间的顿悟如一道闪电劈开浓雾——中医经典中那些看似玄奥的概念,原来竟是如此清晰锐利地指向生命运作的内在逻辑。它们并非高悬的玄理,而是直接扎根于对生命现象最深刻入微的观察和思考之中。
       更令人心神激荡的,是经典所蕴含的“整体观”之博大智慧。它迫使我的思维从狭隘的“点”拓展至广袤的“面”,从孤立的“症状”深入到复杂互动的“系统”。我曾亲眼目睹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面对一位辗转求医、久治不愈的顽固失眠患者,他并未只盯着“心神不宁”开药,而是敏锐地发现患者还伴有明显的胃胀、嗳气与口苦症状,舌苔厚腻。于是老医断然指出:“此乃脾胃升降失调,土壅木郁,扰及心神之故。”治疗重心便落在了调畅中焦气机上。结果,当患者脾胃渐和,气机恢复运转,那困扰已久的失眠竟也悄然缓解了。
   “头痛未必医头,脚痛未必治脚”这句朴素的话语,背后承载的正是中医整体思维的巨大力量。它要求我们穿透表面症状的迷雾,去探寻机体内部深层的失衡与关联,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寻找真正起作用的“枢机”。
      由是,我更深切理解了“上工治未病”的远见卓识。经典中反复强调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并非空泛的教条,而是对生命强健根基的深刻洞察与积极维护。它不断提醒我们,医学的最高追求,不仅仅是与疾病搏斗,更在于精心构筑生命内在的和谐与平衡,使病邪无从立足。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智慧,在疾病谱系日益复杂、健康需求日益提升的今天,闪耀着超越时空的灼灼光辉。
      当我在灯下再次翻开那些泛黄的书页,那竹简上的墨迹仿佛突然流动起来,不再冰冷沉寂。它们承载着千百年来无数医家呕心沥血的观察、思考、验证与总结,早已超越了单纯治疗技术的范畴,凝练成一种独特的生命哲学与智慧结晶。这种智慧,教会我们敬畏身体精妙的平衡,理解疾病发生的深刻背景,最终指向对生命更本质的关怀与尊重。
      学习中医经典,是一场向着生命真相的漫长跋涉。它拓宽了我们的认知疆界,重塑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更在灵魂深处刻下了对生命本身那浩瀚精微、生生不息之道的永恒惊叹。那穿越千年的药香,原来竟是生命本身深沉的回响,萦绕不息,直指人心。
校园生活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