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图书馆的玻璃窗,在泛黄的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篮球场的篮板被阳光晒得发烫,球鞋摩擦地面的声响里藏着不服输的倔强;深夜的实验室依旧亮着灯,烧杯里的溶液在搅拌中酝酿着未知的可能……这,就是我们的校园,一个充满张力的青春场域,每个身影都在自己的赛道上奋力“破风”。
课堂上的思维碰撞是最鲜活的注脚。当老教授抛出“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创造力”的命题,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有人搬出算法模型论证效率优势,有人引用《诗经》里的“思无邪”强调人文不可复制,连平时最沉默的后排男生都红着脸站起来:“创造力的底色是温度,机器学不会我们为一朵花的绽放而驻足的感动。”这样的争论没有标准答案,却让我们在思辨中看清,所谓成长,就是学会带着疑问奔跑。
活动室的灯光总比宿舍熄得晚。艺术团的姑娘们为了一场校园文化节,踩着缝纫机修改襦裙的褶裥,针脚里缝进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创业团队在备赛期睡在实验室,调试代码时的咖啡渍晕染在图纸上,成了最特别的勋章;青年志愿者分会的同学们周末扛着相机去乡村,镜头里记录的不仅是留守儿童的笑脸,更是当代青年对社会的深情凝视。这些看似琐碎的坚持,拼凑出校园最动人的模样——我们在热爱里深耕,也在责任中成长。
当然,青春从不只有光鲜。会为一次挂科躲在操场角落偷偷抹眼泪,会在招聘会的人潮中感到迷茫,会在深夜的被窝里想家,会因为和朋友的误会辗转难眠。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成长有了重量。就像那次辩论赛失利后,队长在复盘会上说的:“摔倒了不是终点,是看清自己短板的契机。”于是我们擦掉眼泪,重新打磨论点,在下一场比赛里,把遗憾变成了前进的燃料。
有人说,校园是社会的彩排场。在这里,我们既带着少年人的赤诚,又开始触摸成年人的责任。我们会为了一个创意通宵达旦,也会在志愿服务中体会“被需要”的幸福;我们会在学术研讨中争得面红耳赤,也会在食堂排队时分享同一碗麻辣烫。这些细碎的片段,就像拼图一样,慢慢勾勒出“青年”二字的轮廓——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
如今,站在校园的银杏树下,看落叶铺满通往教学楼的路,忽然明白:校园时光最珍贵的不是那张毕业证书,而是这段允许我们试错、鼓励我们探索、包容我们成长的日子。我们或许平凡,但都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或许稚嫩,但从未停止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就是我们,一群在青春赛道上奋力“破风”的校园学子。前方或许有风雨,或许有迷雾,但只要脚步不停,每一步都算数。因为我们知道,此刻的奔跑,不仅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更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多一份光亮。

图为东山草原夜景 黄娇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