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大学是知识探索的黄金时期,而读书,正是大学生汲取智慧、拓展视野、塑造自我的重要途径。在信息碎片化、娱乐方式多元的当下,不少大学生陷入“刷短视频易,读一本书难”的困境。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不仅能让课余时光更有价值,更能为未来的人生道路注入持久的精神力量,让青春在书香中沉淀出厚度。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首在“选对书”,找到阅读的“兴趣入口”。读书不是盲目跟风,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才能点燃阅读热情。大学生可从“兴趣导向”切入:喜欢文学的,可从经典小说、散文读起,在《平凡的世界》中感受奋斗的力量,在《汪曾祺散文集》中品味生活的诗意;深耕专业的,可阅读领域内的经典著作与前沿期刊,比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读《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汉语言专业学生读《文心雕龙》,既能巩固专业基础,又能触摸学科脉络;关注成长的,可翻阅心理学、社会学书籍,《被讨厌的勇气》帮我们解开内心困惑,《乡土中国》让我们读懂社会运行逻辑。选对第一本书,就像找到一把打开阅读大门的钥匙,能让我们在书页翻动间收获满足感,逐步养成“想读书”的自觉。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重在“挤时间”,把碎片化时光转化为“阅读时刻”。大学生虽课程、社团活动繁忙,但并非没有阅读时间,关键在于能否合理利用碎片时间。早八课前的20分钟,可用来读几篇短篇散文;午休前的15分钟,能翻阅几页轻松的随笔;晚饭后到自习前的半小时,适合沉浸在专业书籍的章节里。也可固定“专属阅读时段”:比如每天睡前一小时远离电子设备,捧书静读,让文字成为睡前的“精神安眠曲”;每周抽出一个下午,泡在图书馆或咖啡馆,专注读完一本书的一个章节。不必追求“一天读一本”的速度,哪怕每天仅能读10页,日积月累也能完成数十本书的阅读。把阅读融入日常作息,习惯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还在“会思考”,让阅读从“输入”变为“内化”。读书不是“过目即忘”的机械行为,只有带着思考阅读,才能真正吸收书中的养分。阅读时可随手做笔记:遇到触动心灵的句子,标注出来并写下感悟;读到复杂的理论,用思维导图梳理逻辑框架;对书中观点有不同看法,可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见解。读完一本书后,还可通过多种方式深化理解: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记录阅读收获;和同学组建读书小组,分享彼此的思考;甚至在社交平台分享书中片段,与更多人交流感悟。带着思考读书,才能让书中的知识真正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成为滋养成长的“精神食粮”。
读书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却能受益终身。对大学生而言,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能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更深刻的自我。从选对一本书开始,从挤一点时间做起,从多一些思考出发,让读书成为大学生活的日常,让书香伴随青春成长,我们终将在阅读中收获知识、涵养品格、遇见更好的自己。
校园生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