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据与理论共舞:双向拍卖实验的论文写作手记
四月末的实验经济学课堂上,当最后一组交易数据录入 Excel 表格时,我还没意识到这些带着体温的数字会成为期末论文的核心骨架。老师宣布以双向拍卖实验为论文主题时,窗外的悬铃木正簌簌落下新叶,而我口袋里的手机备忘录里,已经躺着三个被划掉的选题方向。
最初整理数据的那周,我总在图书馆三楼靠窗的位置待到闭馆音乐响起。那些记录着 23 组交易价格、78 次竞价记录的表格,是全班同学在三次实验课上共同创造的成果 —— 有人扮演卖家时故意报出离谱高价,有人作为买家在最后十秒突然加价,这些带着实验者体温的决策数据,比教科书上的完美曲线更具生命力。
图书馆十点准时熄灯的规定,成了悬在头顶的倒计时钟。有次发现交易频率与理论预测存在系统性偏差时,刚画出初步的散点图,整层楼的灯就开始逐排熄灭。
被迫转移到宿舍写作的夜晚,倒成了与数据对话的好时机。室友的呼吸声里,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标记为 "异常值" 的数据:第三组实验中连续五次流拍的记录,对应着课堂上那位总在犹豫的女生;突然飙升的交易价格,背后是男生们故意起哄的笑声。这些在统计学里需要被剔除的干扰项,恰恰藏着真实市场的脉搏。
最艰难的是把实验感受转化成文字。当我写下 "市场效率" 四个字时,眼前浮现的是最后一个时段的场景:大家不再像最初那样急着喊价,而是会观察片刻再出手,连最调皮的男生都在认真计算剩余。这种默契的形成,比任何公式都更能说明 "效率" 的含义。可对着屏幕敲了又删,总觉得那些学术词汇太冰冷,最后只写下:"当第六个时段的交易结束时,我们好像突然懂得了该如何与市场对话。"
写作到后半程,我开始在笔记本上画实验教室的草图。哪个位置坐着总报高价的买者,哪个角落的卖者总在犹豫,黑板上被反复涂改的均衡价格,还有计时器响起时大家不约而同的叹息。这些画面渐渐拼凑出比理论更完整的认知:双向拍卖的魅力,不在于达成教科书上的均衡点,而在于每个参与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个市场慢慢学会呼吸。
交稿前一晚,我删掉了开头那段照搬手册的定义,换成实验课上的一个瞬间:教授宣布 "交易开始" 时,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第一排的报价单上,有人紧张得笔尖打滑。这个场景里藏着所有我想表达的东西 —— 那些关于市场的奥秘,从来不在复杂的模型里,而在我们这些初学者笨拙的实践中,在台灯下反复修改的字句里,在从混乱到有序的每一次尝试里。
最后保存文档时,天边已经泛起微光。屏幕上的文字不算完美,甚至有些地方还带着学生气的直白,但我知道这已经足够。因为这篇论文最珍贵的部分,不是解释了多少理论,而是记录了一个人如何从对 "双向拍卖" 一无所知,到终于懂得:所有伟大的经济规律,最终都要回到人的身上,回到那些具体的、温暖的、带着思考痕迹的实践里去。
校园生活推荐
- 药香漫过六人间:我的安中医三载草木记
- 这是一篇关于安徽中医药大学三年本科生活的随笔。从老校区药园里的紫苏叶,到六人间书桌上磨出包浆的课本;从晨光里一起背《伤寒
- 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