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中医经典永驻心间

    发布时间:2025-08-11 阅读:
    来源:陈淑婷
“经典”二字,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典范。对于中医药来说,《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温病条辨》等经典,可谓历久弥新。经典是中医的根,也是中医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以现代医学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中医经典的思想和理论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一、经典的前沿性
  由于近年来中医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近代医学发展的普遍性以及中医治疗的部分局限性,人们渐渐对中医产生了部分刻板印象与疑问:“西医总谈论前沿性,那中医为何总讲2000多年前的经典呢?”实际上,很多前沿发现皆来自于中医经典,正因为谈及前沿,才要讲中医。经典中医不仅仅是历史产物,还有当代的价值,不学经典,就无法将经典的理论和方式应用于多个维度,对中医经典经络理论进行研究时,通过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微纳米尺度成象等多学科进行阐述就能看出经络理论不乏前沿性与科学性,现代科技为现代医学发展带来了蓬勃机遇,而现代医学也从微观机制、疾病诊断、疾病认识多维度为中医药学发展提供了支撑,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大众认为的“前沿性代表者”也在默默坚持着中医的严谨与性前瞻性。
二、经典的全球性
论及经典的全球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即多个国家对于中医科学性和治疗理念的认同,以及多个国家对于中医事业的发展,这些发展中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放眼世界,中日韩越三国,中医发展较为全面,欧美国家以针灸事业发展为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本土的中医学技术发展迎来了春天。《东医宝鉴》被第九届世界记录遗产国际咨询委员会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得不少韩国人蠢蠢欲动,认为此举为韩医申遗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过据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了解到《东医宝鉴》中的绝大多数内容也都非原创,而是源自于中医著作,中医文化之精髓被他人如此利用,可悲可叹;日本人将汉方古典申请了专利,数量足有210本!现在在中草药的利用方面,日本人已经基本达到了垄断的地步,占据了90%左右,而中国只有可怜的2%…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由此可见,中医的认同感不断的提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同,其波及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中国国内中医文化流失的情况还很严重,有些国家为了牟利甚至将魔爪伸向了中医的精髓,中医的继承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经典的当代性
经典的当代性即中医理论,经验与现代实验与规范的结合,使其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融入大众生活中。为了维护当代人民的健康,中药部分制剂选择做成中成药,在申请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资料和历史资料,而不必采用临床试验加以证明,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医顺应现代的规范化安全化治疗程序,提高了中医的可信度,承认了中医的科学性,能让更多的人接触使用中医中成药,同时也尊重了中医发展以来的经验相传的方式,而不是采用现代医学实验来检验的方法确定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给予了中医发展一定的自由空间。
四、经典的广泛性
  不仅中医注重经典,中医文化历来重视经典。中国的经典又何止于中医经典。从文学经典《诗经》,《易经》,《论语》,书法经典《兰亭序》《祭侄文稿》《平复帖》,到诗歌经典《春江花月夜》《醉翁亭记》《琵琶行》,中国的各类经典可谓“百花齐放”,各有魅力;不仅中国重视经典,外国人也相当重视经典,《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于201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道德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著作。
  纵观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经典魅力之所在,亲近中医不无道理,但是其中之道理并非仅限于此,经典还是中医的根基和理论源头,常法无效,经典提示思路,经典还能有效指导实践,读经典才是中医成才的基础,如此,作为一名中医生,在认识到中医经典的诸多特性之后,熟读光读经典,认真研习经典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日后的学习中,希望我能在经典中发掘出更多的精华,作为我成医道路上的动力与垫脚石。
 
校园生活推荐
  • 岐黄岁月—大三学习的校园光阴
  • 本文主要记录了我的日常学习、生活以及社交,希望通过阅读本篇文章,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同希望就读于本校的新生,对大学生活
  • 2025-08-1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