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岁月—大三学习的校园光阴
行李箱轮子最后一次在少荃湖校区光洁的路面上滚动,是大一报到时。如今三年过去,这方浸润着药草清香的现代杏林,早已成为我生活的全部底色。作为尚未毕业的中医临床专业大三学生,我的世界依然被少荃湖的晨雾、教学楼的书声、以及那间承载了三年笑语的六人间宿舍所填满。大四迁往梅山路的未来尚在规划中,此刻,我仍扎根于此,呼吸着这里特有的气息。
一、六人间:烟火气蒸腾的“小家”
推开那扇熟悉的绿漆木门,属于我们六个人的小宇宙便扑面而来。少荃湖校区的宿舍,并非全是四人间,我们这栋楼便是上下铺的六人间格局。三张双层铁架床靠墙而立,中间留出的过道仅容两三人错身。空间是紧张的,每个人的“领地”都经过精心规划:床底的行李箱塞得满满当当,墙上粘钩挂着书包和次日要穿的白大褂,床沿的收纳袋里插着水杯、纸巾和那本快被翻烂的《方剂学》。唯一的公用长桌是核心地带,上面常常同时摊开着《中医诊断学》笔记、某人的午餐饭盒、还有室友网购的艾草颈椎贴。
拥挤吗?确实。但这份拥挤也催生了独特的亲密与互助。清晨,六个闹钟此起彼伏,卫生间和洗漱台前上演着默契的“流水作业”;深夜,台灯下是各自伏案的身影,笔尖的沙沙声、翻书的脆响、偶尔低声讨论一个难懂的病理机制的絮语,交织成最熟悉的宿舍背景音。谁的零食到了,必定是“见者有份”;谁遇到学业瓶颈,围坐讨论便是常态。窗台上并排晾晒的帆布鞋,门后挂着的几件同款实验服,桌上共享的那罐润喉糖,都是我们共同生活最朴素的印记。在这里,学会了在有限空间里高效生活,更学会了包容与共享,这方寸之地,是疲惫时最温暖的归巢。
二、学在安中医:少荃湖畔的杏林求索
校园生活的核心,始终围绕着“学医”二字展开。
课堂内外: 阶梯教室里,《伤寒论》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粉笔划过黑板的痕迹仿佛也带着经方的韵味。《中药学》实验课上,亲手研磨药材,嗅辨薄荷的清凉、细尝黄连的苦涩,书本上的“性味归经”在感官中变得鲜活。百草园是我们的露天课堂,老师随手一指便是教材上的主角,观察它们的生长形态是理解药性的第一步。图书馆的自习区是另一个战场,500个座位在考试周永远炙手可热,抱着《针灸学》图谱寻找空位的场景,是每个安中医人的共同记忆。
考试周的众生相: 当考试月来临,整个校区都弥漫着一种既紧张又亢奋的气息。食堂在非用餐时间自动切换成大型自习室,每张桌子都被《内经选读》或《方剂学》的资料“割据”。教学楼里任何能落脚的空地都可能盘坐着背书的身影,走廊里回荡着背诵“十二经脉循行歌诀”的声音。宿舍的公用长桌在此时更是神圣不可侵犯,六个人挤在一起,各自为战又互相监督,咖啡和风油精成了标配。
社团里的“中医味”: 校园活动也浸润着专业色彩。新安医学学社的“识药辨方”竞赛,紧张刺激如同智力闯关;华佗爱心社组织的义诊体验,让我们在服务中初尝“大医精诚”的滋味;五禽戏协会的晨练队伍在太极花园整齐划一.,成为校园一景,吸引着好奇的目光。
三、少荃湖日常:在书卷与烟火间穿行
学业是主旋律,但生活的乐章同样不可或缺。
舌尖上的满足:一层食堂是能量补给站。早餐窗口热气腾腾的包子豆浆,午间排长队的淮南牛肉汤或旋转小火锅,晚课后一碗暖胃的粥,都是抚慰身心的存在。地超的蜜雪冰城前永远不缺人手握一杯柠檬水或冰淇淋的学生,那是背书间隙最便捷的“甜蜜犒赏”。
生活的便利与惬意:宿舍楼每层尽头的公共浴室(有隔间和恒温淋浴)解决了热水问题,投币式吹风机前常排着小队。校园超市(地超)能满足基本生活所需,从文具到零食再到日用品。快递站总是忙碌,取回网购的参考书或生活用品是小小的期待。傍晚时分,绕着少荃湖散步是许多人的选择,看波光粼粼,看岸边药用植物的轮廓,让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
当六人间的书桌实在拥挤,教学楼安静的角落、图书馆靠窗的位置,甚至湖边的凳子,都会成为我们转移的“学习据点”。一个帆布袋,装着当天的书本和水杯,随时准备投入状态。
三年光阴,深深浅浅地刻在少荃湖的每一寸土地上。住在略显拥挤却充满生气的六人间,穿行于现代化的教学楼与飘着药香的百草园之间,手中书本的厚度与日俱增,心中对“望闻问切”的理解也从懵懂渐趋具体。大四迁往梅山路、靠近临床医院的未来画卷即将展开,但此刻,我仍沉浸在这片少荃湖畔的杏林天地里,在朗朗书声、室友的谈笑、草药的芬芳和食堂的烟火气中,继续着一名中医临床学子的扎实修行。少荃湖的日子,是沉淀,是积累,是走向更广阔临床天地前,不可或缺的温暖底色。(通讯员:石子涵)
校园生活推荐
- 岐黄岁月—大三学习的校园光阴
- 本文主要记录了我的日常学习、生活以及社交,希望通过阅读本篇文章,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同希望就读于本校的新生,对大学生活
- 2025-08-11
- 九十年风雨,守护生命的守望者
- 至今,南医大已建校九十年。九十年,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是积淀成就的时光,更是历史与梦想交织的篇章。作为南京医科大学的一名学
- 202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