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点焦虑的祛魅:在量化时代守护生命的质性价值
凌晨三点的图书馆,总有几盏孤灯执着地亮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绩点排名、文件夹里密密麻麻的竞赛通知、社交平台上 “别人家的简历”,共同织就一张名为 “成功标准” 的无形之网,将许多大学生困在量化评价的漩涡里。这种对数字的过度崇拜,本质上是现代性焦虑在校园场域的投射 —— 当教育逐渐沦为可计算的学分积累,当成长被简化为履历表上的加粗字体,心灵的失重便成了必然。
绩点焦虑的病灶,在于将单一评价体系绝对化。大学本应是多元生长的苗圃,有人擅长在实验室探索物质的奥秘,有人醉心于舞台上的肢体表达,有人热衷于社区服务中的价值实现。正如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所言:“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当整个社会都在强调 “内卷” 与 “竞争”,我们更需要建立一种 “反算法” 的思维:承认专业成绩的重要性,但拒绝让它成为定义自我的唯一标尺;尊重量化评价的参考价值,更要守护那些无法被打分的生命体验 —— 比如深夜宿舍的促膝长谈、社团活动中的创意迸发、志愿服务时的心灵震颤。
破解焦虑的关键,在于构建多元价值坐标系。校园里的 “心灵角”“成长档案袋” 等创新实践,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体现。当学生们开始记录 “今天勇敢表达了观点”“帮助他人获得了快乐”“掌握了新的技能”,其实是在重新定义 “成功” 的内涵:它不是一条直线上的终点,而是无数个坐标点共同构成的生命平面。教育者需要做的,不是提供统一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发现 “我独特的价值在哪里”;社会需要反思的,不是制造更多的评价指标,而是营造 “允许平凡、尊重差异” 的包容氛围。
在量化与质性的平衡中,藏着大学生心理成熟的密码。那些能够在绩点波动中保持内心稳定的人,并非对现实妥协,而是懂得在数字之外,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片自留地。这片土地上,生长着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 —— 对知识的纯粹热爱、对他人的共情能力、对生活的感知力。当我们学会在量化时代守护生命的质性价值,焦虑便会转化为清醒的自我认知,内卷也将让位于从容的自我实现。
作者:吴锦涛 来源:吴锦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大学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
- 大学生活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既充满机遇与挑战,也伴随着多元的心理压力。本文结合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特点,分析了大学生常见的
- 07-08
- 街舞社的热血青春
- 以充满激情的文字,描绘大学生加入街舞社后的热血经历。从被街舞魅力吸引,到艰苦训练中的坚持,再到团队共同奋斗、在舞台上绽放光芒,
- 07-07
- 支教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 讲述大学生踏上山区支教之旅的故事,从初到时的紧张,到与孩子们相处过程中的点滴温暖,再到见证山区生活的艰苦与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
- 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