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不断探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我曾在学校中的红色经典读书社任职干事,红色经典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优秀文化成果,承载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品质。红色经典读书社团通过组织阅读分享、主题研讨、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大学生在与红色经典的对话中获得精神滋养,这一过程对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正向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一、红色经典的精神内核与心理健康的契合点
红色经典以真实的历史事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价值追求为核心,其蕴含的精神内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高度契合:
坚定的理想信念:如《红岩》中革命先烈面对酷刑不屈不挠的精神,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减少因未来迷茫产生的焦虑。
强烈的集体意识:《青春之歌》中主人公从个人奋斗走向集体革命的成长,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缓解孤独感。
积极的抗压品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大学生提供了应对挫折的精神范本。
二、红色经典读书社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一)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情绪调控能力
红色经典中展现的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乐观奋斗的事迹,能为大学生提供情绪疏导的“精神出口”。社团通过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在交流中倾诉学业、生活中的压力,同时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困境中不退缩”的力量,学会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例如,在讨论《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长征的历程时,学生往往会联想到自身遇到的困难,进而反思压力的意义,减少消极情绪的积累。
(二)塑造健全人格,提升自我认同
红色经典中的人物形象为大学生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参照。通过研读经典,学生能深刻理解“奉献”“责任”“担当”等品质的价值,进而修正自我认知中的偏差。社团活动中,成员之间的相互肯定与鼓励,也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比如,在分析《雷锋日记》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时,学生往往会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逐渐形成更成熟的自我认知。
(三)拓展社交支持,改善人际关系
红色经典读书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基于共同兴趣的社交平台。成员在共读、研讨、排练红色情景剧等活动中,通过观点碰撞、合作完成任务,逐渐学会倾听、理解与包容,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中的沟通障碍。相较于宿舍、班级等被动形成的关系,社团中的友谊更具主动性和情感共鸣,能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持网络,减少孤独感。
(四)明确人生方向,缓解未来焦虑
红色经典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能帮助大学生跳出个人利益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视角规划人生。社团通过组织参观革命纪念馆、采访老党员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红色精神的现实意义,进而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这种对“大我”的追求,能有效缓解因“小我”前途(如就业、考研)产生的焦虑,使学生在人生选择中更具方向感。
三、优化红色经典读书社团作用的路径
(一)丰富活动形式,增强吸引力
社团应避免单一的“读书分享”模式,结合大学生兴趣特点,开展红色经典改编话剧、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线上共读打卡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化对经典的理解,同时在互动中释放心理压力。
(二)加强专业引导,提升活动深度
高校可安排思政教师或心理咨询师参与社团指导,帮助学生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解读红色经典中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将经典中的智慧转化为解决自身心理困惑的方法,避免活动流于形式。
(三)联动校园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社团可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团委等部门合作,将红色经典阅读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团辅活动相结合,例如开展“红色精神与心理韧性”主题讲座,让红色文化的滋养与专业的心理支持形成互补。
结论
红色经典读书社团作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通过精神滋养、社交支持、价值引导等路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多维度的积极影响。高校应重视并优化红色经典读书社团的建设,使其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平台,帮助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