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立木为信
在战国时期的秦国,社会动荡,国力衰微。秦孝公为了重振国威,决心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图强。然而,当时的秦国,百姓对官府的法令早已失去信任,法令推行困难重重。
商鞅深知,要想让变法顺利施行,首先必须树立官府的诚信形象,让百姓相信官府的承诺一定会兑现。经过深思熟虑,商鞅想出了一个独特的办法。
他在秦国都城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在旁边张贴了一张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金子。”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都城,百姓们纷纷围拢过来。他们望着那根木头和告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这怎么可能?扛根木头就能得到十两金子?”有人怀疑地说。
“官府向来言而无信,这说不定是个骗局。”也有人这样猜测。
面对众人的质疑和观望,商鞅没有动摇。一天过去了,仍然没有人愿意站出来尝试。商鞅见状,果断地把赏金提高到了五十两。
终于,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站了出来,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扛起木头就朝北门走去。一路上,人们跟在他身后,指指点点,既有期待,也有担忧。
当这个小伙子顺利地把木头扛到北门后,商鞅立即兑现了承诺,将五十两金子赏赐给了他。这一刻,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叹和欢呼。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秦国的每一个角落。百姓们意识到,商鞅和新的官府是言出必行的,是值得信任的。从此,商鞅颁布的各项变法法令,百姓们都不再怀疑,积极响应和遵守。
在商鞅诚信举措的推动下,秦国的变法得以顺利开展。奖励耕织,让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废除世卿世禄制,为有才能的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国逐渐变得富强起来,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组织,还是个人,只有坚守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在现代社会,诚信依然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作者:倪希望、陈鑫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商鞅立木为信
- 本故事基于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改编。当时的秦国,百姓对官府缺乏信任,商鞅为推行变法,在都城南门立木悬赏。起初无人响应,商鞅提高
- 07-16
- 木偶
- 神志不清的木偶师操纵着他那会画画的木偶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 06-23
- 谈创造,先模仿
- 茅盾先生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创新自模仿始,想要从一个合格的模仿者转变成为一个优秀的创造者,就要通过不断模仿,形成自我
- 05-24
- 五老精神伴我行
- 五老精神是“五老”在长期从事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形成
的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老
可以指
- 03-12